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企业文化 > 建业月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据新华社消息,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前途。
—据新华网消息, 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是在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
—近期,“躺平”成为流行语,围绕如何看待“躺平”众说纷纭。奋斗,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中国年轻一代从来不缺奋斗者,但每一代人面对的环境机遇、遭遇的压力挑战又必然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奋斗者在现实土壤中葆有不变的初心与激情,为追梦人护航、为奋斗者助力,撑起的将是这个国家的光明未来。对此,北京日报作出如上评论。
主旋律、现实主义、“清朗行动”、“饭圈”整治等,构成了如今中国视频行业的形态。一批主旋律电影的“走红”恰恰说明,“正能量”完全能获得“大流量”。
—连日来,电影《长津湖》持续引发观影热潮,打破多项中国影史纪录,票房累计突破55亿。今年接力出圈的《觉醒年代》《扫黑风暴》功勋》等影片,让人们看到了主旋律影视剧的日益成熟。主旋律影视剧要传得开、叫得响,不只是要有好题材,更要有好讲法。对此,人民日报发表如上评论。
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时代,表达轻而易举,网络热梗信手拈来。沉浸在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和快捷性表达环境里,更需要警惕“失语症”。
近来,在社交平台、网络社区等平台里,“伞兵”一词频频出现,语境一变,一个光荣身份成了某些人谩骂攻击的谐音梗,日常表达淹没在一些简单粗暴的网络词汇里。事实上,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交流,无可厚非,甚至能产生情感共鸣,不过请记住,词语纵然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即便有流变发展的过程,但新表达、新释义、新词组应该为语言文字注入生命力,而不是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对此,人民日报作如上评论。
鸿星尔克被网友“野性消费”,“走红”后的鸿星尔克既需要保持如今在大众心中“低调、善良、淳朴”的形象,又要不辜负消费者期待,走出边缘化,真正做出好产品。
—7月23日,沉寂多年的鸿星尔克因捐助5000万元物资驰援河南突然“火”了,当日销量猛翻52倍,一举跃升国货顶流,野性消费兴起。爆红100多天后,曾经喧闹的门店早已回归平静,当“野性消费”的喧嚣退去,情感消费过后,如何重塑品牌力?没有了话题的加持,鸿星尔克如何靠自身品牌力持续吸引和留住用户?成为了当下需思考的问题。对此,新浪科技作如上评论。
直播经济是“注意力经济”“流量经济”,更是“诚信经济”信任经济"。
—号称销售第一的全麦面包品牌“田园主义”,实测能量高出直播带货时宣传的40%,碳水化合物比标称多出约16%,近日这款“网红”面包陷入“翻车”争议。直播带货不管技术如何迭代、渠道如何更新,如果产品名不符实、质量不过关、服务没有保障,直播的时候越是说得天花乱坠,跟头就会摔得越惨。直播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台前幕后”的共同发力,携手共进方能赢得直播经济的美好未来。对此,人民日报作如上评论。
《建业》是我们匠造的另一栋建筑,用文化和理想书写而成,记录时代的真实脉动,铭刻建业人的坚忍品格,探照着一个企业朴素本真的追求。
我们深入城镇化进程中的『城3号』,探索『大象的狐步舞--有关更完美建业的思考与追问』,点燃『建业的七盏明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文学之光』,『用坚守,证明时间的力量』。20年任时代激荡,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建业式』解读。
本期专题回顾《建业》字里行间20年,以『文以载道、结绳记事、时代体温、见字如面』四个篇章,致敬纸的精神、坚持的力量。谨以此刊,献给陪伴《建业》一路走来的您。
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非同等凡,独吐芳香;静安一隅,恒守一方;厚朴素雅,精文华章;百耕不辍,美誉盈仓。
——— 为建业月刊百期致贺胡葆森辛卯夏月
王守国|原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评论家学会主席
二十载写史不外诚信固本,百万言传道终归仁爱培元。贺《建业》二十华诞。王守国手上。
李玉梅|作家、三毛文学部落发起人、联合创办人
二十年大树,数千万文图,得道多助。三十年建造,八千里路云和月,道阻且长。建业人,在江湖,在民心,在路上!
郑彦英|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鲁奖得主
二十岁了,我的《建业》二十岁了,可谓弱冠,亦可谓桃李,是美少年最最出彩的高光时刻。之所以称为我的《建业》,是因为我从第一次看到它时,看到它牛皮纸的封面和黑白的封面照片,就被这种朴素的风格所吸引了,当时,全国的刊物封面充斥着从古板走向夸张、走向另类、走向别出心裁的风气,《建业》却默默地坚守着这种低调和稳重,当然,内容和封面是一致的,你从中可以看到很中庸的叙述和入泥入土的语言,所以入心,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入心,读后很久,才会有一声叹:“噢-”于是,在别人千变万化中,它以自己的坚守,成了刊物丛林中的一道厚重的风景。
路就这样走出来了,来路的脚印在视线的尽头,已经模糊,但是新的刊物摆在我的面前,捧起它,就有一种知根知底的感觉,我会感慨一声:“很好。”禁不住又说:“不张扬,很强 壮。”
单古生|诗人、评论家、三毛部落作家
我总觉得《建业》月刊应该是一份诗刊,因为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做的是诗性事业。一栋栋大楼就是一句句诗行,“风雨不动安如山”!把这诗性事业的精神弘扬光大,不正是《建业》月刊的神圣使命吗!祝贺《建业》月刊二十载的风、雅、颂,愿建业人继续赋、比、兴!
祖宏为|著名编剧
一切坚持都源自未来可期。夜路遥远,倘若没有目的地的灯火温暖,便不会有潜行者的华路蓝缕。有人拿红军长征做比,说四渡赤水时并没有人知道延安就是终点,但真实的情况是,站在这支队伍当中的所有人都明白,延安不是目的地,未来的新中国才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没有经历过至暗时刻,缺少愈挫愈勇的勇气,便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
《建业》加油!加油吧,建业!
黄海碧|国家一级导演、文艺评论家
无论周遭环境多么纷乱,只要有一本好的杂志,便会被梳理得有序起来。在纸媒式微的当下,《建业》作为企业文化的凌峰艳帜,开麦扬声二十载,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传递着“建业文化”的企业品格、责任担当和社会情怀,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对你坚守二十年“初心不改”的爱,胜过对明天的期待!
全忠|泰禾集团副总裁
多元成长的时代,需要“反潮流”的坚守。在房地产企业纷纷全国化的时候,建业选择了坚守中州大地的“反潮流”。在阅读方式电子化、碎片化的时候,《建业》选择了坚守纸质媒介的“反潮流”。“反潮流”坚守的背后,勇气和传统辉映,审美与思想共生。在纸香和墨香之间,建功立业。祝《建业》20岁生日快乐!
郑廷鑫|《万科周刊》主编
二十载相伴,建设者自有答案。愿《建业》星光同路,笃定前行。
吴鹍|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传播中心原主任
二十岁是成人礼,对于期刊而言,却是非凡,因为没有哪个内刊会有这样的幸运,让我们得以用这样的方式与厚重多彩的中原人对话。月刊二十年,展现的是老胡带领的建业人的责任、勇气、真诚与信任,还有扎根于中原土壤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中原城市化的推动者—建业,中原社会发展进程的瞭望者—《建业》月刊,都值得依赖与托付。以此寄语《建业》月刊二十周年。
陈海保|乐居高级副总裁、乐居财经总编辑
牛皮纸封面,讲究的插图,《建业》月刊自带浓浓的书卷味,天然且复古。它绝不止于一份企业内刊,是一扇打开5000年中华文明的小窗,而这源自建业人骨子里对中原大地的热爱。
李清翰|《郑周刊》〈郑风》出品人、主编
这20年,在这片土地的精神之上,人们一刻不停、跌跌撞撞地从一种尚未成熟的“新”狂奔向另一种更具诱惑象征未来的“新”。这种自我之战从未止息,而能20载以丝毫不变的方式与世界平静相处者,无论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理论还是一本杂志,都真正值得敬佩。而那恰恰都需要一种看似老派的拙力去加冕。这貌似止步不前之下实则时时充满着轰然巨变,让笨拙之力熠熠生辉,那才是最坚定的浪漫,最长情的承诺。
赵丽丽|中城联盟品牌总监
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传播”以近乎泛滥的姿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信息不再珍贵,“被看见”才是稀缺。而在一片“纸媒没落”的叹息声中,我们看见,幸好还有一些美好的坚持,比如《建业》月刊。祝福20岁的《建业》—传奇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
《建业》月刊两位美丽的编辑向我约稿已有月余,我却迟迟不能动笔。二十三年,我与《建业》月刊的缘分交织之深,每每回忆,情感的野草就会杂乱生长,理不清头绪。
夜深人静,遥想二十四年前长发及腰的我前来建业面试的情景。那时的我是个有点“态意妄为”的女文青,左手提着一摞厚厚的作品,右手提着一沓获奖证书,自信满满地面试。复试的时候胡总说,建业要办一本杂志,向社会传递企业的理想和人文主张。我当时如何回答的已经模糊,我想大概是“舍我其谁"之类的言语吧。
1997年,建业只有三百多名员工。我到建业上班后,念念不忘要办一份杂志这件事儿,我很快组织了一次办刊研讨会。《郑州晚报》综合版主编李昊老师帮我邀请了当时还在省社科院工作的大才子王守国先生,守国先生又召集文化界的七八位高人前来参加研讨会,共同探讨建业办刊大计。一众才子、才女真知灼见、热议阔论之后,此事却搁浅一年有余。原因如今我已经记不清了,回忆里留下的都是对老友们真诚相助的感激。
时光回到1998年,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成立人力资源部,我有幸成为第一任人力资源部经理。当时我们几个年轻人一心要全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团队的四个小伙伴风生水起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组织建业员工第一届卡拉OK大奖赛、第一届员工运动会、第一届大规模的学生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办刊的计划也再次提上日程。
经过慎重考虑,在作者队伍、读者队伍尚未建立起来的现实状况下,我向胡总提出办刊建议,先从办一份报纸开始。胡总同意了我的思路,于是,办报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胡总郑重地题写了报头和创刊词,并对办报提了很高的要求和期望。一张八开对开四个版面的报纸,一个月一期,每期一万多字,一个半编辑(我兼职算半个人,郭树瑜专职),就这样建业的纸上时光白此开始点燃。创刊号出版后,我们一一派送至各个岗位,令人欣慰的是《建业报》首次发刊便获得了员工们的喜欢和认可。建业又打开了一扇窗,向员工、社会传递企业的文化、精神要素与使命情怀,开启了建业的讲述模式。
郭树瑜原是《中原建设报》的编辑。我阅读过她的文字,笔尖里藏不住的灵气和流动的才华深深打动我。偶然间我与她先生相识,把她挖到了建业和我做了同事。《建业报》出版到第六期,我正式离开“半个编辑”的岗位,赶赴新战场。而郭树瑜在2000年9月上任建业信息公司副总时,仍兼着报纸主编。
一张小报的生产,除了印刷,编辑们全程都要挽起袖子亲自上阵。当时每期组稿是个不小的难题,似乎期期都在找米下锅。更考验人的还有胡总的高标准、严要求,“错一个标点符号,罚款50块钱”的江湖传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记得当时,每一次校审对我们两个小女子来说都是一个战战兢兢、眼睛都不敢眨的“浩大工程”。
还记得1998年底我在《建业报》采写的一篇稿子,是对当时销售冠军王静的人物专访。那时候销售冠军是英雄般的人物,在我面前她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王静轻描淡写的讲述和从容淡定的领奖画面还清晰地留在我记忆里。可以说那是一篇战斗英雄的专访。当时的《建业报》也更像一张战地报,传递着鼓舞与向上的力量。
2000年底,建业中牟农庄管理年会,这是建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地产“上山下乡”的战略选择中,建业选择了“下乡”,正式吹响了省域化战略的预备号。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虽然大部分人对会议中探讨的战略、发展、布局等还懵懵懂懂,甚至有更多质疑的声音,但是大家都知:企业将从此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建业省域化战略推进时期,恰处于纸媒盛行的时代。2001年8月,原《科技日报》的编辑、记者贺晓闽加盟建业,她到建业的第一个提议就是要将《建业报》升级为企业内部期刊,这刚好与胡总的初衷契合。至此,《建业报》在历时三年后,华丽转身为《建业》月刊,于2001年9月28日创刊面世。
年底胡总找我谈话,要求我兼任集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这个中心就是后来的战略投资中心、营销管理中心和品牌文化中心的前身。《建业》月刊也在其中,我又要兼任一段时间主编。胡总指示,《建业》月刊要全面提升办刊质量,开阔视野、放眼河南、放眼中国、放眼世界。带着新的要求,每期七八万字的《建业》月刊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一群年轻活跃的有志青年在这里集合,当时的编辑是李杰和武汉大学刚毕业的大才子刘景畅,“永不妄称第一,绝不甘居第二”的建业文化鞭策着月刊的编辑们。《建业》月刊带着初心和使命,勇立潮头,办企业杂志,《万科周刊》一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这期间,在朋友的推荐下,经过多方考量,我又挖来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宋晓鸣出任《建业》月刊主编。她是个思想活跃、语言犀利、文字多产的大才女,更为惊喜的是,她是地产专业毕业,对地产行业的理解入木三分。《建业》月刊在宋晓鸣任主编期间快速成长、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各界读者的喜爱,索要者纷纷。
一个好的宣传阵地,一定要为企业阶段性的发展鸣锣开道,更要把企业高度站位的理想化成滋润的甘露。《建业》月刊为建业省域化战略擂鼓助威,不断加深自己的河南概念,推出《寻找杰出河南人》《老友记》等重要栏目。作家二月河、小提琴家薛伟、作家刘震云、著名媒体人刘洲伟、经济学家何帆等各界大咖纷纷亮相《建业》月刊。同时,为扩大国际化视野,晓鸣主编和后来继任主编白许晨等编辑团队还采访了新加坡凯德置地总裁廖文良、中国投资之父方风雷、地产思想家冯仑等,很好地展示了河南企业的软实力。
《建业》月刊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员工、文学青年、文化大家、经济学者、企业大佬纷纷赐稿,言论观点独特、思想理念飞扬的好文章期期可见。其中,胡总精彩的卷首语和文章成为最重磅的点睛之作。《期待真心英雄》《建业人的长征》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诸多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光辉一路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建业人前进的征程,更影响激励着众多建业热血青年和喜爱它的读者。很多年轻的奋斗者被老胡醍醐灌顶的思考、思想、理想洗礼着。在不知不觉中,《建业》月刊已经成为中部地产企业的代言者。《建业》月刊与《万科周刊》成为南北呼应的高品质企业内刊代表,多次在全国企业内部期刊评比中共同位列前三名。
时代的快速发展,也给阅读带来了很大改变。随着纸媒的日渐衰弱,在建业新蓝海战略时期,《建业》月刊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丰富着自己的渠道与内涵。此时85后主编宋幸然,他一边尝试着推出立体化的媒体表达,一边坚守着纸媒的理想,让《建业》月刊在转型探索中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伴随着新媒体席卷而来,诸多企业内刊陆续停刊。其中《万科周刊》的停刊,更是引得读者无限感慨,那个观点鲜明、勇于自我批判的企业内刊就这样悄悄离开了我们。此情此景,《建业》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继续点亮这盏不灭的企业人文灯火。建业“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企业精神在一份内部期刊的发展之路上执着践行着。
今天,《建业》月刊从办报到期刊的发展之路已经坚守了23年,这些年里主编更迭变换:贺晓闽、宋晓鸣、白许晨、宋幸然、耿静;优秀编辑各领风骚:刘景畅、王鑫莹、何佳颖、钟慧、李杰······他们留下了一期期闪闪发光的思想精粹,更留下了诸多文字佳作。正是在他们不懈地努力下,《建业》月刊才确立了在全国企业内部期刊中响当当的江湖地位。
由于《建业》月刊的生动存在,使社会各界的更多人读懂了建业的价值观、理念和情怀故事,赢得了众多人的关注与信赖,这其中更是倾注了企业创始人在艰难征途上的殷股嘱托和心血。
新晋加盟建业的年轻学生对我说:看到《建业》月刊,除了嗅到它独具魅力的文字墨香,更可以看到在外界名利追逐的大潮中,一个靠谱企业的文化与自信,坚守与执着。听后,我深感欣慰。
回忆一如流水,啰嗦许多,皆为真情。
在此,感谢所有一路同行的开拓者、奋斗者、坚守者!
祝福《建业》月刊!
祝福所有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建业人!
(闵闵,诗人/编剧,中原城市运营集团董事长,《建业》月刊创始主编)
2004年初,我到建业兼职工作。分管营销和品牌管理事务。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完全是老胡的信任。笑赶鸭子上架。于是,同事们来汇报工作,我就说教给我专业技术,我帮助你解决问题。
当时企业办的刊物很厚,印得漂亮,用纸讲究,成本极高。由于出身低微,过惯了穷日子,刊物的高成本忍受不了。我就动意改刊。先请示老胡,这是程序。老胡让我放手改革。记得同事们又杨冰、刘景畅等,也很积极。经过研究,决定从繁华回归简朴,从张扬回归朴素。于是,这就有了牛皮纸《建业》。封面改为非常便宜的牛皮纸,内文也改用新闻纸。封面色彩只准用黑红,不再胡涂乱抹,告别了彩印的历史。
关于内容,清楚记得几条原则。多报道基层职工生活,少歌颂集团领导。少总结经验,多研究问题。严密注视全国同行业动向和风向,争取站在行业前沿阵地。与社会上关联企业联动,甚至摆放在各大酒店茶馆的阅览台,扩大影响面积。有一个栏目,专门刊登文化信息,理论探索信息,甚至国内外科研信息。记得这个栏目名字叫“声音丛林”?
那时候建业生机勃勃,正在战略起步。老胡已经构思好战略格局,立根中原,精耕细作。我就想配合老胡,把《建业》办成企业文化的文化大使。
新的牛皮纸《建业》印出来,出乎所有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甚至专业办刊物的也评价我们,朴素到极致,内容却耐品耐看。其实我最得意的还不是风格和质量,主要是印刷成本便宜,一本刊物由原来的几十元下降到几元钱。为此,人家开我的玩笑,说我老■。
回忆起来,牛皮纸《建业》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仍然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是极不容易的。我非常感谢办刊的编辑们,完全是他们在努力工作。这么多年我行走江湖,处处听到行业界文化界在夸牛皮纸《建业》,就觉得亲切和自豪。
现在建业已经成长为大企业,牛皮纸《建业》已经成为名刊物。虽然我自己离开建业多年,如今已成为退休老人,仍觉得自己是建业人。仍然把牛皮纸《建业》当成自己的刊物。
在建业不仅学习了企业管理,还向老胡学习了做人的道理。
永远感谢建业。
20多年前,在纸刊还未盛行时,我们就共同烧起一把火,一起烫下《建业》这两个字。一批批建业人涌现其中,一段段经典故事流传不朽,锻造出一部嘹亮中原的企业史诗,真实地记录了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建业的思想“重量”。
20年过去,在纸媒凋零时代,办一份逆时间而行的文化刊物变得尤为珍稀而艰难,这是一个长期价值主义者的坚持。站在20年历史风云变幻的节点上,我们不免发出追问:“《建业》从何而来?”“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时代在变,《建业》变了吗?”“编辑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流量快餐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在坚持?”“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历任品牌管理者、编辑在此聚首,共同为《建业》的未来创造更多样的答案。
回望“回忆一下,你在做杂志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马万里: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加盟建业前,我曾看过几期《建业》,这是一份始终坚持着牛皮纸的质朴简约,倡导人性本真,崇尚实践思考,折照时代风貌的精神食粮。当时据我所知,以这种孜孜矻矻的态度办刊的企业,实在不多见。仅这一点,就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加盟建业后,我不再单单是读者,更是记录者和创作者,不断思考如何在特殊时代提供特殊的精神食粮,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解决好内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关键问题,用心办出一份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时代刊物。
钟慧:只有《建业》从未断绝
十多年过去,在《建业》期间的诸多事情依然历历在目。一位在郑州出差的读者,在银行杂志架上看到《建业》,喜爱之余找到编辑部电话询问地址,请出租车带路,前来编辑部交流办刊经验与理念;时任主编宋晓鸣发起的“脱口秀”活动,成为我们每周五固定的思想分享和碰撞会;凌晨赶稿期间询问同在赶稿的另一位编辑白许晨,相互鼓励,继续码字;2006年冲超特刊深刻体味建业足球的价值;2007年十五年系列主题,思考15年时代与企业的变迁;2008年上市特刊见证企业的质变......
诸多优秀撰稿人的思考,诸多奋斗建业人的身影,默默地记录在一期又一期的《建业》上。明年是建业三十周年,而三十年来记录企业发展的资料,只有《建业》从未断绝。
白许晨:我还要找机会,做一个更棒的编辑或编剧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自己和这本刊物的一整件事—在中国地产最狂飙突进的十年,无视风云变幻,十年安安静静参与编辑了100多期内刊。现在回想总觉得不可思议,年轻时候的自己还真是稳如老狗呢。不过每个人都这样,既会想象人生貌似的可能性,也要抽空内省,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十年做杂志的经历告诉我,以后我还要找机会做一个更棒的编辑或者编剧。
王梦雅:和《建业》的星夜话聊
多年以后,再次回想起2013年的冬天,入职面试时我翻开了刚出刊的《建业》,它伴随着刚入职的我和一批批新建业人开始了无数个春日星空下的星夜话聊。它让建业人的探索有迹可循,也从此让我的职场青春插上了理想主义的翅膀。
何佳颖:走出去,沉下来
做《建业》我结缘了很多国内杂志圈的人物,比如《SOHO小报》万科周刊》男人装》主编,知名作家艾末末、安妮宝贝,虽然激动,还会强压心头的窃喜,故作镇定,就像粉丝见到爱豆的心情吧。鉴于对客户需求的关注,后来我主导的《建业生活》,讲的就是业主和邻居的身边事,比如业主中的辣妈群美食达人、健身爱好者、设计师等,有时会接到业主电话问我们何时出刊,那真是杂志的黄金时代。
田广飞:绘出时代微表情
2013年第121期是我设计的第一本《建业》,之后我为50余期专题绘制时代微表情。《建业》“底色”自带肌理感的牛皮纸、非常有张力的红色配色,厚重的宋体、黑色章节页的边框设计 现在回看,仍然有很多前卫大胆的经典封面设计,在业内都是独一。《建业》值得设计师收藏。
旗帜“你觉得《建业》与其他刊物有何不同?”
宋晓鸣:距稻梁之谋远,离人类共通的情感近
十多年来,人文思考者的地位日趋边缘化,人们的心思已被分散。但是,这些散落在大时代经济建设洪流中的人文思考,是《建业》编辑们的珍爱。它们距稻梁之谋远,离人类共通的情感近。被打上人文情怀印记的建业,始终在追寻那些本真的、朴素的东西。它们不仅是青春的记忆,更是一生的探求。在我们眼中,它们没有失去,而是被沉淀下来。大时代有无数故事簿,我们这一本也许显得稚嫩而单薄,但不能怀疑它的真诚与心劲。
耿静:建业群星闪耀时
《建业》像是企业庞大系统深处精神与爱的火种地,照亮时代境遇、历史苦难、人性光辉、自我反思与辉煌跨越。当你初入建业、当你被选择困扰、当你找不到初心时,不妨多翻·翻这本杂志,这里记录着前人之思想后人之所望。
刘景畅:一种文化现象
《建业》因文化而生。20年的坚持和建业的企业文化一脉相承。如今,能够坚持到现在的企业内刊已为数不多,她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早已超越企业文化载体的范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曾经的编者,欣慰,感动!
白许晨:坚持出刊,保持味道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信息。同媒介的变革或坚持相比,内容策划、组织、更迭的影响力反而是其次的。《建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坚持出刊,保持味道;坚持得够长,味道不变。坚持的背后是,企业对商道和公司治理的理解;塑造品牌,本质上是用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去定位产品体验,进而创造社会影响力。我理解《建业》是所谓价值观读本。
马万里:对文化持之以恒的敬意与深耕
在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阅读中,《建业》展现了对文化持之以恒的敬意和深耕,一如建业对河南的深厚感情。它既有对大时代的观照,又有对中原厚重文化的观察,更有对企业内生文化的张扬。一本本杂志,犹如一个个珍珠,串起建业史,也串起中原城镇化进程和中原文化发展的时代之光。
钟慧:坚持“刊”的理想
大多数内刊的定位都是“内部通讯”,离开内部,没有太多可读性;离开记录,没有太多思考的价值。优秀内刊能够破圈而出并蔚然成风,正是因为这些内刊曾经比外刊走得更远。秉持企业精神,更加纯粹地坚守了“刊”的理想,一份不用迎合市场的纯粹,令内刊们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建业》视角放于时代,笔触超出企业,但始终坚持初心于内、价值于内、秉性于内,因此更深刻、更完整地体现了一家长期价值主义企业的知行合一。
何佳颖:我们是带着特殊令牌的人
编辑部是一群“带着特殊令牌的人”,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企业决策、见证重大节点,又能跳出建业看行业,观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变化。之前做的《跨界》《新城之恋》专题,现在复盘,会发现里面所预判的趋势在之后时代发展中都一一得到应验。这当然也得益于企业创始人对杂志给予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和更益成长的土壤。
王梦雅:建业永不过时
就像今天的我们,从不会厌倦地重温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29年以来的道路与梦想一样。《建业》永远不会过时,就像长青的高山榕,传承着对这个时代“实践、思考”的初心,在建业这片土地扎根成长,永远迎接着它最茂盛的样子。
转型 “未来,你觉得《建业》应该是什么样?”
马万里:二十年新起点
《建业》二十年,我们经历了众所周知的艰难曲折,没有对文化的坚守和执着,没有对事业的理想和热情,没有全体同事的团结和努力,没有各界朋友的爱护和支持,我相信,就一定不会有今天的《建业》。我们真应该向每一位支持过、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同事和读者们衷心说一声“谢谢”,衷心感谢为月刊做出贡献的每一位。
月刊的二十年,又将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新起点。从现在开始,二十年的成绩和优秀已成过去,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和策略,向着新的未来,向着更高的理想,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地阔步前行。
钟慧:价值不在于形,而在于神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首次提出:“凡—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我很幸运,作为一名曾经的内刊人,见证了中国企业内刊最兴盛的时代,也目睹了随着阅读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体包括内刊无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但是《建业》的价值不在于形,而在于神,未来的《建业》应该继续传递建业不变的价值观,在喧嚣中沉静,在变迁中沉淀,在时代中闪光。
白许晨:掌深度取胜
在当下快阅读时代,对于杂志来说可以适当减少出版周期,按照所谓MOOK(杂志书)的感觉去做,根据既有的编辑方针,做好选题,提供可以深阅读的内容。
耿静: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联想到鲁迅当年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建业》月刊十八岁时,我写了篇《一本内刊的品格与少年气作为卷首语。今天再追溯十几年前刚接触这本杂志时,印象仍是“人文品格”和“元气淋漓”两个词—牛皮纸、骑马钉、单色印刷、简约插画,外在形态已然透着一种质朴的高级感;《城3号》《这一年》<50后》《大象的狐步舞》《大时代》等,一系列饱含时代印记与人文情怀的专题,又透着犀利的追问精神和自省意识。这种品格和元气背后,无疑反映出一家民营企业对自身价值及社会的思考,记录建业人理想与追求的同时,也记录肴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景观。
2016年末接手月刊主编时,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让纸媒运营举步维艰。但从事杂志主编很多年的我当时就有一个预感,好的纸媒在这个信息喷张时代,恰恰更像一封又一封古老书信,带着最后的温情,在人间传递。于是大胆提出“返璞计划”:扩大印量,由1万册增至2万;拓宽发行渠道,增加全国跨行业KOL人群的投递;全面改版升级,以“纸刊出版+品牌跨界活动+新媒体整合传播+文化艺术展+文创品孵化”等更为鲜活的融媒体形态,持续扩大建业文化的张力与品牌影响力。
2017年,和团队策划推出《城市杂志文化艺术展》,将历年来几百个月刊封面以画展形态搬进郑州时尚购物中心,引爆近200万品牌声量;2018年,与华为跨界合作,全省招募摄影达人,走进建业社区、文化小镇、绿色基地、酒店等多元业态,探访中原城市的人文时尚风情,汇成独具特色的《中原手机影像展》,引爆近500万品牌声量;2019年,联合建业J18,在新浪微博发起《谁让河南潮起来》话题,引发2000万人讨论,J18共建人计划吸引超千位品牌主理人参与,让建业“新型生活方式服务商”的品牌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我们一边尝试立体化的表达,一边坚守纸媒的理想。坚持牛皮纸风格与人文视角,坚持构筑企业经营之外的文化家园。《强势文化》《建业的七盏明灯》田野的春天》《唤醒乡愁》在河南过日子》醒来—电影小镇造梦记》为初心 惟初心—建业足球25周年》等专题专刊好评如潮,一纸难求。
素有“中国企业内刊数据库”之称的北京碧虚文化如此评价:“《建业》月刊构建的纸之精神与立体化表达,笔触率真,视野开阔,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中国内刊界的'建业现象',并逐渐被打造为一个超级文化IP。”
(宋幸然,2017年—2020年任《建业》主编,新生活集团品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
时间顺流而下,倏尔又是秋天。三年前,正是这样的时节,还未来得及拥抱夏天里的遗憾,我完成了月刊第161期《唤醒乡愁》最后的发行工作,当期以“乡愁”的名义,再现内心深处的故土情结,追溯那些温暖我们的河南印记。
陪伴月刊的两年,参与编纂发行工作十余期,从《理想主义》到《古镇新生》,从《营造新生》再到《守望手艺》,这些看似独立,实则有深度关联的意象和选题,经由编辑部的打磨与创造,希冀向读者呈现一个企业内外的“文化高地”,重塑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纸与纸张的文化意义无疑是《建业》月刊的思想内核。鱼传尺素、雁寄鸿书,我们用纸来寄托乡愁:“鱼书欲寄何由达”,是用信纸来刻写相思。
《建业》月刊汲养于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植根于企业运营的战略发展。如果中原是一本书,翻开书籍的每一页,伏羲在此长眠,神农于此尝百草,夏人在这里建都,商人在这里占卜,周八百年,五百载帝业存续于此。商周决战牧野,郑庄公克段于部。这里富有文章,人道“洛阳纸贵”,“汉魏文章半洛阳”;这里诞育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思想影响了后世万代千秋;这里有千年底蕴,有亿万人口,有山河万里,奔涌向东
《建业》作为一本刊物,牛皮纸封面,方正开度,它谦虚谨慎的本色模样实在是太“薄”了,但它承载的内容从触碰到企业发展和成长的脉动,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精神高度,却与中原历史的厚重感交相辉映。作为一家具有浓厚理想主义氛围的企业杂志,它在情怀之重与形式之轻的狭窄缝隙里前行,当它沉淀下来与我们脚下的土地水乳交融、血脉相连,嵌入到中原的人文、地理和历史脉络时,就承担着一代人的时代烙印与精神传承,当担得起开卷有益。
媒介充斥,信息爆炸,传统出版物步履维艰。但总有人在守护文字的纯洁性,总有人在寄托情怀和理想,总有人在为文化的传承而求索。时代永远大步踏前,我们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就应该去追逐洪流,而且超过它,去创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加西亚马尔克斯20岁的时候,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弗兰茨·卡夫卡,从而悟到了文学创作的路。
今年月刊20岁,遥祝《建业》大道至简,心至业成,永远乘风赶朝暮。
张民基, 2018年—2020年从事月刊编辑工作)
我从2004年开始做《建业》的校对员,至今已经陪伴月刊走过17个年头了,反复阅《建业》千万稿,看着建业扎实走每一步,实现一次次超越,心中涌动的情绪,一时间无法言语。
其实在杂志里,《建业》的校对最为严苛,这和老胡的标准有关。之前听编辑们说,老胡一直称《建业》是他罚出来的,错一个标点50元,错一个字100元。也许错误总是难免的,但是自己战战兢兢的心态一直与《建业》相伴,不是心疼钱,而是这些编辑真的不想把自己的名字、把建业的名字和错误并列在一起。十几年里,我历经《建业》团队成员更迭,他们性格各异,却都有死磕性格、对纸刊怀有深深的敬畏。
为了尽量给读者呈现完美的作品,每次出刊前,我和编辑们都要夜以继日地找错、改错,校对考验的是细心与耐力,我们拿着放大镜看《建业》,一般每期《建业》最少五校,大家加在一起看大概一二十遍,从错别字、常识问题、字距行距到标点符号、页眉角标、配图,都需要反反复复地检查。由于职业原因,我看过很多报纸杂志,我很喜欢读《建业》书写的故事—老胡真挚势永的卷首语,每年团拜会的欢笑与感动,文旅小镇开业的好消息 《建业》记录建业,成长为“称系企业”的标杆,我也由衷地为这家企业感到高兴!
20年弹指一挥间,这份坚守实属不易,当我看到岁月的脚步从这里经过,而《建业》历经时代激荡却愈发年轻,在此真心祝愿《建业>20岁生日快乐,愿你明天越来越美好!继续努力,持续绽放!
(紫堇,《建业》兼取校对员,陪伴《建业》17年)
与《建业》结缘是在2006年,那时的她不同于其它杂志彩色印刷,每期都是用最简单的黑红两色来设计封面。为了让读者能通过杂志感受到建业的文化气质内涵,选纸也特别考究,犹记得当时我跑了好多家卖纸经销商寻找这种“独特的、泛黄的纸张”,最终选定了特殊的精制黄牛皮纸和带有粗糙感的轻型纸来印刷,当时没有想到,一印就是十多年。
记得早期因网络的速度很慢,传输文件不太方便,每期设计稿出来后我都是专门骑电动车过去找设计师用U盘将文件拷回厂里,让专业的调图师傅进行图片校色及文稿版式的校对,然后出稿送签样,最后进厂印刷装订。为了保质按时出刊,中间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跟踪保持密切关注, 24小时电话在线,以便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如今虽说不用去拷文件,在前期制作的时间上有所缩减,但对进厂后需要做的校对和印刷要求丝毫不能马虎,常常因为一句话、一张图或者一丁点儿小疑虑,车间会和设计师多次沟通,进行修改调整,最终确保完全合格才会上机开印。
2006年至今, 15年,我服务了68期的杂志印刷,参与了每次出刊!受网络的冲击,部分企业已经暂停了内刊的印刷发行,但《建业》的文化基因深入骨血,细水流长。希望我们能共同拥抱下一个精彩的20年。
(王亚利,《建业》印刷合作单位河南瑞之光印刷厂员工,陪伴《建业》 15年)
我是一名普通的邮政职工,与《建业》相处16个年头儿,负责将每一份《建业》通过四通八达的邮政网络,邮寄给每一个“住在建业”的幸福人,《建业》是我刚毕业进邮局的第一个客户,在我的心里,我既是邮政人,也是建业人,这么多年《建业》陪着我过日子!
在我心里为《建业》工作就是一种自豪。记得前些年,地产行业好像跟风似的出杂志来提升形象,慢慢地我发现好多都是只做了面子工程,发行几期,房子卖完杂志也就结束了,只有行业老大《建业》,20年如一日地走到现在,而且越办越好!就连我们邮政分拣车间负责封装信封的工人都爱看《建业》,每次发寄时,都会听到他们说建业杂志质量高档,内容好看,就是陪咱老百姓一起过日子的感觉。
《建业》在我心里也成为了一种牵挂。我发行《建业》这些年,见证了编辑部同志们的敬业和付出,见证了每一期建业人的追求和梦想,扎根河南,让河南人民都过上好生活的宏愿,始终感动着住建业、过日子的河南人。
杂志的邮寄名单主要是建业的合作伙伴以及老胡的朋友和贵宾。每期名单变化,地址变更和新增,编辑部的晓燕妹妹总是事无巨细地认真核对,一再叮嘱,牵挂着每一个与建业有缘的人。看着编辑部弟弟妹妹的认真劲儿,我打心眼里为收到《建业》的朋友感动,真的想大声告诉你,你们被《建业》宠了20年,真的很幸福哦!
这么多年,最让我感动的是朋友们收到《建业》后的反馈信息,每期《建业》寄出后,我的手机(每期信封备注的服务电话)信息会特别的热闹,有的会反馈一条感谢信息,有的会发一条信息说,杂志已收到,有的发短信要求变更新的邮寄地址,等等,这些不就是个大家庭才有的热闹和温暖吗?彼此连接,彼此陪伴,这就是《建业》在每一个朋友心中的重量。
(张君芳,《建业》发行合作单位中国邮政员工,陪伴月刊16年,共发行130期杂志)
他们即是我们。每一个建业人都在创造历史,感动人生。--《建业》评论
《建业》20年经典封面回顾
这个时代,时间被无限切割,世界开放多元,人与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同频共振,同时充斥着大量信息碎片,释放着焦虑,吞噬着时间。我们时常感觉置身于漩涡之中,难以辨别方向。而这本小小的杂志在时代洪流里坚守初心,沉淀出金坚的意志与价值。
从第1期到第179期,从2001年到2021年,它见证了建业从百亿成长为千亿企业的过程,映照着建业深情为河南的初心宏愿,讲述着建业人的英雄本色与侠骨柔情。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喜欢缓慢生长的情义,那些经典封面与选题书写着我们走过的路、蹚过的河、迈过的坎、攀过的峰,即使在至暗时刻,依然如暗夜明灯照亮前方的路。
2001年9月 总第31期“国际化视野”专题
惊蛰之后,春寒料峭里开始有了温暖的气息。编辑部开始关注一些宏大的命题,比如老胡两会归来后与省工商联共同聚焦的“中部崛起”,比如月刊特别策划“对话杰出河南人”关于地域情怀和集体性格。与这些命题一脉相承的还是我们探讨的有关中原厚士真实的品格和禀赋,是从创世纪至今绵延流淌的血脉与精神。
—《清醒的良知》宋晓鸣
2006年11月 总第49期“建业足球冲超成功”专题
千万要相信河南人!当一个人十三年一根筋式地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可以相信他呢?比如河南建业十三年后的冲超。这么浮躁的时代,谁还能坚持十三年做同一件事情?真的,现在请我们—千万要相信河南人民,河南不冲超,有点天理不容的意味。
—《千万要相信河南人》足球报记者李承鹏
2009年5月 总第76期“城3号”专题
《建业》所定义的“城3号”,就是中国的地级城市。说起来,建业和河南的“城3号”有着干丝万缕的血脉关联。八年以来,我的同事在“建业模式”的感召下,不断奔赴遍及河南的“城3号”。它深藏而不露。尽管在快和慢的城市节奏中它们倾向了慢的一边,尽管人均GDP还不尽理想,但是它们的可支配收入却比我们想象中多,未来的预期比大城市乐观,幸福指数高于城1号。城3号的未来值得建业期许。
——《河南之“城3号"》宋晓鸣
2009年11月 总第82期“中原梦”专题
沙场疾逐鹿,征北复战南。
铁血伴素心,愈挫意愈坚。
众望寄于胸,大任担两肩。
聚沙成塔日,揽誉托中原!
——《获中超季军有感》老胡
2010年4月 总总第86期“大象的狐步舞”专题
因着非一般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在河南这块现代商业文明尚不深厚的区域,建业一直领风气之先。在此背后,则是一以贯之的反思精神和完美主义。诚然,许多辩证的课题一直伴随在企业发展的路径中: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如何才能不妨害个性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转化为创新力;规模扩张后的企业如何保持业务及决策的灵活性我们欣赏大象的从容与厚实,也想要猎豹的活力与矫健,只为对于一种更美好状态的期待。因为,让大象跳舞是艰难的,但大象一旦能跳舞,蚂蚁就必须离场了。
——《大象的狐步舞—有关更完美建业的思考与追问》编辑部
2012年12月总第114期“小城之春”专题
建业今天同样站在了城镇化“新边疆”的边缘,肩负区域发展使命,这一拓展之旅充满希望但必将历尽艰辛。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变更,实质上是在空间结构优化的趋势下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可以预料,在跨越“新边疆”的历程中,建业“做中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者”的定位将更加清晰彰显;也正因为这一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建业战略愈向下,就愈见价值。
——《城镇化的“新边疆”》白许晨
2013年7月 总第120期“百亿之后”专题
话题依然回到文字开头,从认识论的角度,做企业也是实践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自然也是越丰富越好。在销售业绩突破百亿后的大半年才来关注这件事,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更关注百亿之后企业经营的那些普遍的规律。业绩之上有更深远的意义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也需要更久远的时间来淘洗和检验。
—《实践思考》白许晨
2014年12月总第132期“开封纪”专题
历经七年的时间,总投资超过十亿元,经过开封项目公司多轮团队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七盛角和能行船的御河及御河两岸的夜景。这对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是恐怖的拖累,但对于建业,它诠释了“坚忍图成”。老胡说,在别的地方做企业,深控一锹下去就是金子,可在河南,深挖十锹,可能也没有金子,只有煤。开封七盛角就是这十饿下去,才有的成果。
—《源于对城市历史的敬畏》王鑫莹
2016年9月 总第147期“美丽乡村”专题
今日之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之福祉、国家之复兴。矢志做“中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者”的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始终关注国计民生之建设,本期《建业》,我们以“美丽乡村”为思考维度,探寻新型城镇化之美好未来。
—《时代的胎记》编辑部
2017年6月 总第153期“建业的七盏明灯”专题
恰逢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25周年之际,本期《建业》特创作纪念专刊。我们循着约翰·罗斯金的启迪,策划出照亮建业的七盏明灯:理想、情怀、价值、人文、家人、转型、挚友。在这个不断变革的当下,审视自己,也重新思考时代与生活的意义。
—《建业的七盏明灯》编辑部
2019年8月 总第168期《建业足球25周年专刊》
让我们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吧!千亿建业是中原城镇化的果实,百年俱乐部是河南球迷梦中的伊甸园。初心永怀,使命必达。建业人将和所有同道人携手,用坚守,证明时间的力量,用力量,推动河南足球事业一往无前!
—《用坚守,证明时间的力量》(文章节选)老胡
2020年3月 总第170期“战疫”专题
是的,没有被封的城,只有众志成城。作为豫企标杆,建业第一时间加入战疫队伍—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项基金;全体物业人统一规范管控,在全省三百多个小区建立防控体系,守护百万业主家园;联动旗下各业务板块,联手河南省慈善总会发动员工和300万球迷捐款,尽己所能持续为疫区前线提供物资援助。本期《建业》特别改为电子特刊,我们从社会、企业自身、用户、行业变革等角度,梳理出建业的思考与特别行动。
—《疫情下的悲悸与勇气》宋幸然
2021年2月 总第176期“扩大根据地服务大中原”专题
过去的一年,建业人在英雄主义的感召下,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记忆,谱写了,曲曲动人心弦的颂歌。那些无法全部记录的拼搏、博爱、勇敢、奋进、团结与奉献的事事人人,砌就了建业一组组光鲜的数字,扛起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形象。十八年前,我在2003年的新春寄语《期待真心英雄》中所期待的英雄身影,如今在建业人坚守的数以百计的阵地上随处可见—他们既有孤胆英雄,也有群体英雄:既有年逾花甲的老英雄,也有90后甚至00后的小英雄。以他们为基石,建业人步履铿锵,风雨兼程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业人决计自2021年始,将企业战略根据地的半径从300公里延长至500公里,走出河南,走向大中原,服务大中原。
—《扩大根据地服务大中原》(文章节选)老胡
2021年9月 总第178期《只有河南建城记》专刊
在一个县城的一片庄稼地里,建一座迷宫一样的文化新物种;在非旅游目的地做一个目的地产品,让五湖四海的人专程为它而来。回过头来看,这是一件不太敢想的事情。如果时光倒流,再选一次,我大概率没有勇气开始这场勇敢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收回投资的文化作品,巨大的投资背后,是建业29年都没有改变的企业价值观,是建业近30000名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当所有人的努力都朝着一个方向时,就能呈现最好的结果。
—《对话李琳:只有河南的“一千零一夜”》编辑部
老胡在今年初的团拜会上说过: “每一个小历史都深深地写在了全体建业人心里,当一个个小历史堆砌在一起,就凝聚成了英雄的集体,就支撑起了一组组光鲜的数字,就会创造许多想象不到的奇迹。”历史是有方向的, 《建业》创刊以来,不仅记录了企业发展的大历史,更用心收集着建设者和建业老友们书写的小历史,当再次翻开已有些泛黄的往期刊物,每一页都铭刻着真实的、向上的探索印记。
循道追光
季复一季,年复一年,一路探索,一路创新。住房、体育、教育、文化、旅游、社区生活、投资兴业—客户生活需求的不断升级和日益丰富多元,就是企业战略转型致力的方向,就是照亮建业人循道途中那束不灭的光。心中装着客户,建业人永远不会迷茫!
一摘录自老胡《循道途中那束不灭的光》
建业人的长征
建业人坚信明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建业人自觉地担负起推进河南城市化的历史使命。建业人一路前行,无怨无悔。
建业人的长征,定将载入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史册。
—摘录自总第52期《建业人的长征》(老胡文章节选)
老胡:很中国很世界
2008年这一年,在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风暴袭来之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老胡带领建业叩开了香港联交所主板的大门。这一年,他的生活同样“很中国很世界”,春季,作为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夏季,作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火炬接力传递。
—摘录自总第73期《贰零零捌这一年》
18年18城建业影响河南
在完成河南十八个地市城市布局,而建业又成功上市获得更强的扩张能力之后,我们对战略方向、阶段性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针对“建业战略的价值最终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这一问题,我又提出了战略价值的三个支撑点,即市场占有率、品牌美誉度、规模。
—摘录自总第89期《建业影响河南的80条微博》(老胡文章节选)
(注:老胡回顾2006年之前建业省域化发展战略,瞻望未来,心绪难平,故耗时二十余天重读长征史料,终完成近入千字的新作《建业人的长征》)
信念基础:河南人意识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扩大,老胡却一直在强调,建业的广告必须诚实。从“建业反思日”到“琢玉行动”,再到将要推出的“建业在倾听”活动,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提升的活动形式也已成为建业的当然之选。
—摘录自总第91期《先论是非再论成败》
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在于能否自发地承担更多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我不把捐款当成慈善事业。我一直有个观点,即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在于能否自发地承担更多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前者是商人,后者称为企业家,而反映到企业,也有普通企业和优秀企业的区别。
产品和服务永远是我们的生命线
我会一直给全体建业人重复地讲下去的就是:产品和服务。所谓内功一定是围绕这两点来进行的,品牌也是建立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我想提醒大家,无论任何时候,无论是过“雪山”、过“草地”,还是走平坦的道路,产品和服务永远是我们生命线!
—摘录自总第104期《大时代的企业实践录》(老胡讲话节选)
深挖河、筑高墙、打笨仗
老胡在部署工作时强调:疫情是检验企业基础能力的一个最好的时机,关键要做到"打好基础快速反应实现突破"。在自己的战略“根据地”里深挖河、筑高墙、打笨仗。
—摘录自总第171期《建业人的新长征》
建业的文化自觉
诚然,从投资的角度讲,或许《只有河南》的诞生很难被理解。这座如此独特的、从未有见的“戏剧幻城”,无关商业、名利,只关乎建业做文化作品的真心、信心和耐心。它祖露的是河南企业对家乡的赤子之心,是生长在黄河边的建业“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文化自觉
—摘录自总第179期《只有河南·建城记》
磨砺风骨
在社会进步的长河里,建业人南创北建,西技东施——他们已在数十个城市里用智慧堆起了高楼数以百计,用力量换得的果实硕大无朋。今天建业人揉着心上的茧子哭了,建业人抚着手上的茧子笑了....
一摘录自老胡《建设者说》
没有任何理由向客户提供有瑕疵的产品
2008年建业“琢玉行动计划”发布以来, 15个地级市的业主代表与省内知名媒体共同参与此次行动成果大检阅。建业履行了企业对社会的承诺,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这一年建业潜心于产品和服务提升,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运营实践。
一摘录自总第81期《在路上V》
承诺的力量
从前期规划设计到投入运营只剩短短49天的濮阳建业大集古镇,不负当初的承诺。建业人再次证明不论是坚守24年的足球,还是49天开街的大集古镇,始终都会拼尽全力,一诺千金。大集古镇项目助理总经理牛庆伟说:“最后冲刺阶段大家两天一夜没有休息,开街时很多人站着都睡着了。”——这都源于我们过去二十多年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企业文化。
—摘录自总第159期《古镇新生—文化传承的可能》
为了让300万身处异乡的河南人也过上好生活
2019年中原建业自独立运营以来的首个省外项目—新疆建业·天麓上院开盘即清盘。这样的成绩背后,再次说明建业精神就在每一个人的实践中。老胡说道:“为了让300万身处异乡的河南人也过上好生活。”
—摘录自总第169期《二O一九这一年》
“故宫当年也是新建的,以百年建筑之心,对待自己的作品
“一个新建的景区建设推翻再重来多次,起初无数次我都在想,用得着这么较真吗?但转念想想,故宫当年不也是新建的吗?衡量建筑价值的并不仅仅是时间,而是以百年建筑之心,对待自己的作品。这就是电影小镇,这就是电影小镇建设者。”电影小镇工程人张冲说。
—摘录自总第174期《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光影录》
坚韧向上
价值观标志着企业道德底线,岁月沉淀出企业品牌价值。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不多。不畏苦,安于道,耐得住寂寞,熬得住时间,驮得住名利,在信用的价值支撑下,五年后,三十岁的建业强壮可期,辉煌可期!
—摘录自老胡《信用的价值》
“走正道”表现在企业的日常行为中
“我拿了这些钱就走了,那业主怎么办呢?我会一辈子不安的。”2004年7月的一个凌晨,河南建业物业金水花园管理处保安付喜磊,将业主遗留在没有锁的车后备厢里的55万元现金如数奉还。“走正道”表现在企业的日常行为中。
—摘录自《建设者)
销售员都是把眼泪流在家里的
一摘录自总第41期《用未来约束现在》
河南信贷第一人
在销售经理戴大洪的带领下,赵旭在纬二路的建行省直房地产信贷所,办理了建业的第一单按揭,从而成为了河南办理按揭第一人。
—摘录自总第53期《波澜壮阔十五年》
我可能无法见证建业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但我要在建业今后的辉煌簿上留下自己重重的一笔。
又有一拨新动力毕业离开校园,步入建业开始了自己的职场生涯。在入职培训的总结文章中,新建业人董喆展示了新动力们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摘录自总第69期《盈利的利器》
功勋球迷面孔:一个中国球迷的神话
1997年11月,在郑州球迷协会负责人元海山和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球迷郭灵敏的精心策划下, 1580名河南球迷乘坐的球迷专列,鸣笛驶出郑州火车站,轰然开出,让人至今仍为这份痴情感动。
一摘录自总第82期《中原梦》
集团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建业人总是为自己所感动
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常见的是,闵闵女士一大早召开会议,开场白是,我昨天晚上失眠,两点多的时候想起来一个点子或是我又把某件活动列出十几条待办事项。在编撰两本纪念书籍的时段,编辑部经常要多上一个“夜班”。因为忠诚与深爱,建业人更愿意与自己较劲,探寻自己潜力的极限,奉献最精彩的结果。
—摘录自总第110期《纪廿》
豫西铁军的逆袭之路
2019年,实现销售金额101.8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从内部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洛阳区域完美逆袭。“以终为始,做好计划,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十六个字是洛阳区域的作战方针。正如老胡所说:“不要把任务当成目标,要当成结果。”
—摘录自总第172期《致新生活》
(栏目主持:王梦雅)
内容丰富曰“杂”,图文记录曰“志”。从表面看,杂志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它的发行量;往深处走,取决于它的读者群;再深究下去,则取决于它的内容风格、编辑素质、经营宗旨、成长环境··.··.这价值链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机联结,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杂志的独特性。几乎每个人都翻阅过几本杂志,甚至还经历过一段攒钱买杂志的青葱岁月,如今也许会好奇—
现在什么样的杂志还存活着?人们喜欢看什么样的杂志?当不同领域的杂志与社会相碰撞,又能涌动起怎样的涟漪?本文将带你一览全球知名杂志,它们或是足够有名、或是足够独特、或是源远流长、或是新锐时尚,像一面面时代的镜子,在映照历史的同时又创造着自己的小小世界。
世界史库:《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创刊于1923年,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该杂志每年都会在年底盘点“年度风云人物”,能够登上《时代》周刊的人也是不可小觑。该刊的宗旨是要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并辟有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批评、体育、艺术、人物、书评和读者来信等。刊物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的杂志,其编排广为国内外新闻杂志效仿。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
2020年《时代》周刊推出“零号病人”和白宫的疫情暴发。封面简洁,但却触目惊心。白宫顶上有四个烟囱,正在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出病毒,密密麻麻,覆盖了几乎整个页面,甚至要吞噬掉英文(TIME)“时代”的四个字母,反映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恐怖氛围。
家居圣经:宜家《家居指南》
宜家《家居指南》诞生于1951年,每当宜家拓展一个新的市场,这本册子就会为该区域的生活家们提供家居指导。每年宜家都会定期发布下一年的宜家《家居指南》,在展示宜家新产品的同时,也分享着最新的家居设计趋势,更表达着宜家所认为的理想生活,2017年它在全球就印刷了超过2.03亿本,有超过15种语言,为72个地区发行,每个不同地区的版本内容也会有所不同。2021年,历经70年的宜家《家居指南》停止纸质版印刷,现已实现全面数字化。
2020年8月,IKEA在FACEBOOK上推出《动物 森友会》版的2021购物指南,用“动森”的家具推荐和展示自己的产品,这个联名一经发布就引发热议,得到了上万条留言和点赞,是一次游戏与现实的梦幻联动。
话题新锐:南方传媒《新周刊》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办,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2021年,《新周刊》迎来25周年生日,推出特刊《回到未来》,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城市、生态、艺术等方面作出清晰有力的分析、猜想与预判。这本杂志将持续关注社会世相、人情心态、生活方式,“为中国记事,为人民表情,为时代立言”。
当代史记:《人物》
《人物》创刊于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创刊时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道为主,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报道对象锁定对当下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强调文本的优美和深度,触及人物的内心、悲喜和情感。其核心竞争力和定位是中文世界领先的非虚构故事的提供者。
我们该如何面对一个14岁的天才?《人物》2021年10月刊刊登“保护全红婵”深度文章,讲述一个被称为天才的跳水运动员,在14岁时便登上了职业的最高峰,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她将在未来遇到什么问题?讲述奥运冠军背后的成长之路。
生活面面观:《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趁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办刊宗旨是“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
2021年10月专题“中国进入保障房时代”,讲述中国的住房场化之路高速发展了20年之后,正在进入一个转折时代。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淡化房地产的经济支柱地位,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保障房倾斜,中国楼市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视觉美学:《生活月刊》
中国现代传播集团旗下的《生活月刊》诞生于2005年,在华语出版业界独树一帜。《生活月刊》以“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生活的美学,生命的哲学”为创作理念,寻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的真正内在价值。善于从传统中国获取灵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为内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艺美学与考究的装帧。《生活月刊》亦是一本美艺之书,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最佳特写报道”“最佳摄影报道”“最佳杂志设计”等荣誉。
2021年7—8月的新刊“林中路”,围绕森林、自然乃至宇宙展开主题探索—《最后的边疆》通过镜头看充满灵性的亚马逊,一片人类真正的宝藏之地;《林深不知处》聚焦森林与原野,作为先行者的生态学家、人类学家和作家为之写下启示录;《穿越林中路》灵感来自“树·树”展览,追寻创作者的目光构筑一次纸上漫步·....
业界标杆:《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王石的初衷很简单,当年万科的规模扩大之后,层级越来越多,他希望有一个工具能够让他和基层员工沟通。虽然最初是只有几页纸的内部通讯,样子不华丽,也并不公开出版,但它一开始就表现出和当时中国传统报纸杂志不同的性格,思想清新、文风生动、内容专业实用。创刊后,《万科周刊》的影响力很快扩展至全国,甚至许多读者后来变成了万科的客户。在这种影响力的感染下,其他一些房企也纷纷仿效,以企业内刊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成为很多房企的共识。
遗憾的是,印刷版的《万科周刊》停留在了2010年的总第588期,现在的《万科周刊》“进化”成了万科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可以说,这本内刊对万科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播作用以及对万科品牌的正面影响力,堪称万科创立以来最为成功的企业价值投资之一。
文化不是流行,是积淀是传承,对于自己的文化,
该以何种姿态仰望,以何种方式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建业》评论
我们是文字大国,是诗意民族,特别喜欢办杂志,经常还是有文学色彩的杂志。上中、小学就要办墙报、黑板报,介绍班上的好人好事,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不定期的墙报、黑板报应该是杂志,报纸要天天出才对。若是回到古代,酒楼驿站留有文人墨客的文字墙壁,则是文学杂志的雏形。如《水浒传》所记,江州浔阳楼的白粉壁上就有文人的诗歌题词,包括宋江酒后疏狂的名句:“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柳永的那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想来也是写在酒肆粉壁上,借助这种古代文学杂志而广为流传。
我们确有大办杂志的风气。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办杂志。上规模的中国律师事务所都有自己的杂志,介绍法律和律所业绩,也介绍本所的各种文体活动:红男绿女、意气风发、文采斐然。上规模的美国律所也有自己的刊物,但只介绍法律法规和律所的业绩,不谈本所的文化体育活动。或许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我们是诗歌大国,自幼背诵古代名篇名句,若没有机会重复,不仅心理上感到不适,生理上也会感到不适。
我国的企业杂志独树一帜。对很多企业来说,不是要不要办企业杂志,而是如何办好杂志。同行企业都有自己的刊物,便于员工、投资者、客户乃至更大范围的公众交流感情和了解公司,所以如果没有自己的杂志,就有可能稍逊一筹。上海证券交易所有自己的杂志,深圳证券交易所有自己的杂志,很多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杂志。我以为,众多企业杂志中,《建业》名列前茅。首先,《建业》是一份环保的杂志,纸张是循环利用的纸张,开面比很多企业杂志的要小。我以为,谦虚和节俭永远是美德。即便是在社交平台时代,谦虚和节俭也是美德。版面古朴平实,这就是谦虚,使用环保纸张就是节俭。
不少企业杂志的纸张高级,还有五颜六色的插图。可惜,图片太多,就应该叫画刊。杂志应该靠文字取胜,企业杂志也应该靠文字取胜。文字是文化的最大载体。《瓦尔登湖》是这样称道文字的:“文字是圣物中最珍贵者。它比之前的艺术作品与我们更亲密,又更具有普遍性。这是最接近于生活中的艺术,不仅是表现在画布或大理石上,还可以雕刻在生活自身的呼吸中。”
《建业》是一份好杂志,因为这是一份建筑企业的杂志。建筑业是本源行业。劳动谋生是本分,耕作造房是本分中的本分耕作。建筑也是创造就业的行业,大量工作必须靠人完成。盖房建楼是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一砖一瓦盖起来。盖楼可以部分使用机械和预制板,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工效并降低成本。而室内装修则完全是劳动密集型工作。今天创造就业的仍然是传统行业。
建筑业是传统行业。智叟们看不起传统行业,崇尚新兴技术行业。其实,传统的并不一定就是落后的,而技术的并不一定就是先进的。日本的很多机构仍然在用传真机,很多日本人购物仍然用现金支付。日本人似乎过于保守。但相比有“技术”含量的支付方式和交流方式,现金支付和传真交流更加有利于保护隐私。保护隐私,保持距离,是维护尊严的前提。从另一方面说,日本也不乏真正的创新。日本的动漫广受欢迎,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被译为多种文字,行销许多国家,深受读者喜爱。反观硅谷的智叟们,失算败北的例子比比皆是。君不见,曾经高调炒作的谷歌万能眼镜悄悄退场,无人驾驶汽车一度“狼来了”之声不绝,但如今先智们气短,不再把酒临风高歌。其实,很多所谓有技术的企业,就是能给用户安上App,放出吸盘不断获取客户的信息,不断推销各种产品。
《建业》是一份好杂志,但作为传统媒体,就会受到现代媒体的挑战和威胁,尤其是来自脸书之类的社交平台的挑战。此类交流平台堪称全球杂志,是浔阳楼粉壁的宇宙版,世人尽可以尽情挥洒。脸书自称是要把世人连接在一起。脸书或许是把人们连接到一起,但并没有减少人们之间的隔阂,反倒是增加了隔阂。平台交流很多是面和心不和。社交平台上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是炫耀自己的生活如何雅致,心情如何的愉悦:拼命刷存在感。但这样一来,受众便有失落感了:凡事都是相对而言,快乐心情也是此消彼长。
其实,即便我们有天大的喜事,真正为之感到高兴的大概只有我们的父母。即便我们的好友,即便兄弟姐妹,也难免会有嫉妒。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有一句名言:“很奇怪,我们发现有人爱我们,而且我们居然信以为真,尽管我们明知自己乏善可陈,不值得任何人爱,只有父母或上帝会爱我们。”
歌舞从来向人前。快乐多数只是一种表象。格雷厄姆·格林有这样的惊世之语:“你指出那位幸福的人,我就可以为你指出,那是妄自尊大、邪恶——或者是绝对的无知。”对于人性的恶,杜甫也有白描:“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天真烂漫的儿童尚且如此,那么经过《红楼梦》《甄嬛传》熏陶和职场洗礼的人,微信点赞的时候很可能只是敷衍。
我对社交平台交流深表怀疑。我以为,社交平台不会把人类带向光明的未来,而是让人类回到黑暗的洞穴时代:就着手机屏幕上的微光以图文交流,而且主要是通过画面交流,就像原始人在山洞里借着火光观赏自己或先人绘制的岩画。
比较而言,画面更易于炫耀优越生活,而文字炫耀优越生活不易。一是因为驾驭文字不易,二是文字本身并不适于炫耀优越生活。比如,唐诗宋词大多是献愁供恨、长吟短啸、栏杆拍遍。但即便是以文字表述,也可能无心伤害他人,而且还是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亲近的人。但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就有编辑把关,避免无心误伤友人。还有,闻者不听逆言。读者与作者也是这种关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只有借助编辑的帮助,志趣相投的读者和作者才能不期而遇。《建业》办得好,编辑的贡献很大。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吹暖气。” 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的时代,仍有传统杂志顽强生存,《建业》便是一例,杂志迎来了创刊20周年。为了顺应变化,《建业》也有电子版,但仍有纸质版。我以为,纸质版很重要。纸张可以留下反复阅读的痕迹,纸张的容颜也会随岁月转变——这本身就是一首恋曲。如诗人所咏,“婆娑旧籍,当水月流逝,它们也充满忧伤”。
(朱伟一,学者,著有《听风听雨》《法学院》和《证券法》。)
《建业》廿年矣。倒退20年,正是中国杂志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没想到,20年后能够与《建业》一同存世的杂志,会变得如斯稀少而珍贵。
中国最早的杂志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我有这本杂志的影印本。此时杂志在世界上的存活时间已将近200年。
对杂志的解释是这样的: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
总之,当我出生时,“杂志”已经以一种似乎会天长地久的方式嵌入生活:邮局里、街边的报刊亭、文化馆里陈列的是杂志,长辈单位收发室里一摞摞准备分发的是杂志,各人家里随处扔在沙发上、厕所边的是杂志,废品收购站里打好捆堆成山的,夜市地摊上分门别类摊开或遮遮掩掩放在小凳下,还是杂志。人们从里面读到故事、情绪与远方在流淌的日子。北京话管菜肴主食之后的汤水或甜食叫“溜缝”,像是黏合砖块瓦片的水泥,杂志也像是生活的溜缝,它把各种素材与碎片糅合在一起,抚平不甘与空虚造成的心灵棱角。
我的同龄人,没有不对《故事会》《读者文摘》《海外文摘》《知音》《武林》《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耳熟能详的,而我个人的阅读记忆,还要包括《龙门阵》《新华文摘》《新观察》《文汇月刊》《小说月报》《大众医学》《人民教育》——家庭成员的阅读口味是交互影响的。
大学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阅读《读书》的浪潮。整所大学只有中区邮局每期有20本《读书》出售,如果晚一点去就卖光了。由此也知道师生中愿意购读这本当时中国最好的知识界杂志者,不止20人,但也不会超过30人——否则中区邮局就会加大进货量。这本杂志代表了一些苦闷而彷徨的年轻人对于远方的向往——不只是物理距离的远方。
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是一件大事。说“创办”并不恰当,应当说是“进入我的生活”。事实上,《三联生活周刊》在1993年就已正式创刊。它的创刊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初步放开,人们突然发现竟然还有像《时代》《新闻周刊》这样影响世界的新闻杂志,而中国的新闻周刊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很多新闻界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的时代了”。
然而,从无到有并不容易。创刊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从钱钢、徐友渔、朱学勤到杨浪,纷纷在《三联生活周刊》败走麦城。复刊、休刊,上任、辞职,《三联生活周刊》四易其主,被人戏称为“主编杀手”。1995年朱伟接手后,远在广州的我才知道有这么一本“办给白领看的刊物”。
在此之前,广州的《新周刊》,深圳的《街道》,都相当锐利,《黄金时代》《佛山文艺》也很叫座。但《三联生活周刊》呈现出一种不太一样的“连通性”。因为定价比较高,我与一位同事共订一份,共享杂志。但后来我就退出了,因为我有个发小,在某银行技术科搞数据备份,他每期必买,我蹭他的看就是——在此之前,我俩能够共享的读物还要追溯到初中时代的《机器猫》。
在某种匮乏时代之后,中国杂志终于实现某种意义上的阶层连通。这是一件很有意味的阅读事件,在此之前《新周刊》对《读书》的讽刺曾折射出知识群体内部的疏离:一群人围在一起,并且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在吃一桌好饭。在刚刚结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广州因为被隔绝在北京、上海之外而深感羞愤。而像《三联生活周刊》似乎打通了这种壁垒,并且将之扩展到了普通的白领群体——他们后来成长为中国的中产阶级。
在之后的十年里,也就是《建业》诞生的时代,公开发行的“小资杂志”与诸多企业内刊一起,组成了资本时代的杂志大合唱。图像取代文字,腔调替换观点,感慨驱逐结论,一个新的媒体时代悄然登场。我曾不止一次听说,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打算改为杂志,不再“一纸”。“两块钱一份,发行100万份;20块钱一份,发行10万份,哪个更好?”一位南周的朋友问我们,也在自问。看上去新兴的资本会更青睐后者,尤其在《南方都市报》《新快报》深挖都市社会细节,立志要报道“每天广州举行多少场婚礼”之后,亦报亦刊的周末版开始衰落,高投入高产出的杂志时代来临了。
这些都只是我所见所闻的碎片。从那之后我就脱离了媒体圈,变身为一个“钻故纸堆”的学者。然而,我所钻的故纸堆,大抵也还是杂志。由是我一直还是在关注杂志的发展,眼见报刊亭越来越少,自媒体越来越疯,直到家中变得只有“期刊”没有“杂志”:期刊是可以专业化的,比如我辈性命所寄的C刊核刊,而“杂志”,那种堪称生活溜缝的小册子,那种让人能看见、能分享、能保留的读物,快没了。
近年做汪曾祺研究,尤其在《汪曾祺全集》出版之后,我突然又返身开始关注、搜集汪曾祺作品发表的原刊,而且往往一买就是一整年。我总觉得,一个人生活的时代感,氛围感,是后世理解他这个人的最重要元素。如果没有看到同时、同地、同杂志上发布的那些作品,你很难理解某一部作品对于当时的读者意味着什么,对于作者的反馈又意味着什么。研究手稿,研究藏书,甚至日记与书信,其实都不如研究氛围,能更便捷地抵达作者内心,理解其人所思所想——那可能是他自己都不能清晰剖析的思维方式、情绪起伏、喜好厌恨。这些,反而要从周边去寻觅,而杂志,就是这些信息最好的载体。理解一个时代,就更是如此。
那天学生问我,将来的作家研究该怎么做,是不是要整理“朋友圈编年史”?我苦笑无语。个性信息变得更散碎更不可捉摸,我们在膜拜崇信大数据的同时,同样也在失去准确的个性信息画像。我们可知道一个人每天刷过哪些公号文?甚至我们是否知道他关注过哪些公号?点赞过哪些微博,Follow过哪些UP主?转发过哪些短视频?信息的流淌漫无边际,它缺失了收敛环节,不再能形成守恒的闭环。或许这些痕迹保留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又有谁有权利将这些痕迹整合?
都知道后现代的特质是“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那就没有比信息的流散更能映照这个时代的本来面目了。杂志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正在渐渐消失,重点还不是纸质形式的消亡,而是杂志代表的信息整理与存留的方式正在无可避免地逝去。
前段时间我观察了一位号称“从纸媒到网媒”的媒体人公号,从2016年到2021年。很明显,最初两三年的公号,还是杂志文字的网上搬运,包括标题都是简短的词组,慢慢地,文章变成了公号首发,标题也变成越来越长的句子——这里面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当读者阅读一本杂志,标题与内文是一同出现的,标题只要起到提示/提炼的作用即可;然而公号时代,需要读者看到标题后再点一下,在海量信息的狂潮之中,“点一下”就成为了一种苛刻的阅读选择,因此公号文“标题党”是不可能避免的,作者要在看官们0.1秒的一瞥中,尽可能刺激他点击的欲望。
当然,“信息茧房”也无可避免。七八年前我曾和朋友讨论过:在咖啡馆里,手持哪一种中文杂志可以起到彰显品位的作用?最后结论是没有。这次讨论提醒我: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形成过稳定的高阶阅读习惯,换句话说,几乎没有什么读物可以让人迅速勾勒出阅读者的知识与品位面谱。这当然不是哪一本杂志没有做好的缘故。长达百年的公共精神生活的杂乱与贫瘠,理应为此负责——说来反讽,精神的杂沓与纷乱,表象居然是缺乏足够多元共容的杂志!当然,往后更不大可能有了。基于此,我希望《建业》能够办得更久一点、更好一点,哪怕仅仅是为后世留存一点精神生活的痕迹,也是无量的功德。
(杨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野史记》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谣。
这是我收到《建业》二十周年纪念约稿时,第一时间在脑海中蹦出来的话。
在当下新媒体百花齐放,视频成为主流量渠道的时代,内刊一词听起来遥远而陌生,仿佛在被忽视的角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曾几何时,内刊也有黄金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十多年中,内刊几乎成了企业文化的标准配置,仿佛没有内刊就没有文化一般。当然,要想办好一份内刊也很困难。毕竟内刊不应该仅仅从文化这个唯一的角度出发,它也应该反映出企业的思考、政策环境、经商环境以及行业的感受等等。即便是一张简报,如果做不好也会变成可有可无的鸡肋,又或者某些内刊成了“颂圣”文的集合,只为取悦老板一个人,又或是有点文人情结的主编及员工挥洒文采的平台,游离在企业之外,发表些无关痛痒的感慨,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
应该说,在形形色色的企业内刊中,房地产企业内刊最具特色,影响力也最大,大概因地产企业家本就是那个时代的明星,鲜衣怒马,一言一行足以牵动大众眼光。而对于地产公司来说,除了常规的广告、楼书,客户通讯,媒体软文,采访报道,以及其他手段之外,几乎每家有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有自己的内刊。优秀的企业内刊已经成为他们展示企业文化的一种标志,《万科周刊》和《SOHO小报》这两本杂志,不仅在地产界极具影响力,更是实现了“破圈”,在知识分子乃至普通读者之中广为流传,甚至会有人特地去看《万科周刊》的员工版而不是对外版,只为了看到更真实的信息。
作为内刊的主编,他们的身份也极为特殊,他们是企业的记录者,当然,也有人曾踏入这片领域,其中又以《万科周刊》最有特色,其素有万科集团“黄埔军校”之称,历任主编后来大都成了房地产界的风云人物。平安集团的董事会秘书、品牌总监盛瑞生,也曾是当年《中国平安报》的主编。再加上当时方洪波应聘万科内刊遭拒,只得前往美的,最后阴差阳错成为美的掌门人的江湖轶事。更让内刊在很长时间,都成为了香饽饽式的存在。
日居月诸,一转眼已经二十年过去了。二十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二十年,对人生来说,是一代人的时间,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言,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间变化之剧烈,往往让人有猝不及防之感。那个企业内刊百花齐放的时代,也已经俱往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纸媒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纸质读物的命运,不过是从印刷厂直接运到纸浆厂。命运悲惨一点的,还得转站废品收购场。当年的先驱,《万科周刊》和《SOHO小报》纷纷宣布停办,唯独名气略逊一筹的《建业》,则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坚持到了现在。
当然,和其他企业内刊一样,《建业》也同样接受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以及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尴尬和自身定位的迷茫,尤其在房地产行业遭遇政策寒冬的2021年。毕竟内刊并不是房企的一线业务,难免会因企业管理者的投入程度影响,乃至出现青黄不接的事实。
纸媒行业日薄西山,地产行业风雨飘摇,在双重压力下,内刊还能坚持多久?
或许对于其他房开公司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但对于建业而言,想来这并不算什么眼中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八个字:追求卓越,坚忍图成。
近三十年的建业发展历程显示,建业是一家坚忍的公司,这个企业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总在主动为自己的标准加码,承担了诸多“自选动作”。足球也好,文旅也罢,乃至于很多看似不赚钱、不符合常规商业逻辑的项目,建业都坚持了下来。相对比其他房地产企业,建业乃至于胡葆森身上,都有着某种极其独特的气质,简单来说,这是一家具有浓厚理想主义气氛的企业,而胡葆森其人则是一个颇有古君子之风的企业家。
照此看来,如果说《建业》这本读物和其他风流云散的内刊略有不同,正是在于它的坚忍,世事纷繁复杂,人事变幻无常,但在朝夕有变、四时不同的河流水波之下,隐藏的是静穆的、稳定的礁石与河床。所以,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基本的人性不会因时而变;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透过表层,或许能看到那些厚实的文化基因。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或许注定了《建业》内刊,能够穿过黑暗隧道,穿过激流险滩、穿过无人荒原,一路走向远方。
那么,坚持下去的意义或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对于建业来说,内刊应是一个无形的仓库。杂志一词源自法语,其本意就是仓库,而胡葆森作为企业决策者的心路,都记录在《建业》二十年岁月刊发的一篇篇文章里。无数建业人,以及外界“各路神仙”的思想结晶也都贮藏在这里。除此之外,更有无数老业主的情怀和时光,贮藏在这里。这里是建业最纯粹的精神阵地,是历史的面壁人。一个企业成长了许多年之后,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的变动、地址的搬迁都不复存在了,而文本却相对持久,也是研究企业历史和样本的载体,以及企业思想表达的平台。或许有些文章所写的事件离当下已遥远,但企业文化对人的浸润和影响,是习焉不察的,也是无法在某处截断的,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建业人。
前路或有曲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然而在诸多变化之上,天不变,道亦不变,大道当然,正气致远,当回顾起这一段旅程,我们能由衷地说道:无愧时代、无愧平生,或许也就够了。
(窦镇钟,智纲智库主编)
提起曾国藩,许多人一定不陌生。
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风云人物,中国本土最具勇敢坚毅品质的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最具完善人格的士大夫,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理想主义的化身,曾国藩是传统文化的化身,按照儒家思想做人、做事、做官。他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他也被誉为奠定中国近代基础的近代第一人。
何以如此高誉?
曾国藩曾向往三不朽: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他也做到了。后世推崇曾国藩者众,抵达三不朽者稀。当代活跃的作家冯唐是曾国藩的拥趸,他也有商界身份,算是立功立言的代表。对于人世如何长久,冯唐说,用文字打败时间。古人以文会友,文以载道。可能,只有文字才能长且久,承载功与德。
在地产圈,也有忠于文字的企业,在那个满溢理想的黄金年代里,《万科周刊》《SOHO小报》《成全参考》各种企业内刊,让充斥货币的地产圈多了温情,让浮躁的行业多了安宁,还有文字可以取暖,还能仰望星空,相信未来。
一晃20多年过去,地产浮沉,行业剧变,那些承载文字的内刊大多已经随波而去。幸好,还有坚守者,那是至今仍然出品的《建业》,出品方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今年,是建业期刊的20周年。
前几年,陆续收到时任总编宋幸然兄寄来的《建业》,几乎每一期质朴的封面不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主题常新,记录时代,留给时间。
建业不只是有内刊,间或还有文创用品,以及视频、活动等多重形式的内容承载,构建起了纸刊+新媒体+艺展+文创+沙龙的品牌内容矩阵。形式是外在的,内容是真诚的,感情是真挚的,从建业系列中,能感受到建业人对中原厚土的大爱。我比较喜欢的“我家住在黄河边”系列,把中原的吃住用行皆入画图,做成文创扩散。建业用饱蘸浓墨的椽笔,在大地上抒写对中原、中国的文化挚爱。
坚守中原三十年,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地产之路,战略坚定,目标清晰。“让中原人民都过上好生活”,是建业的企业口号,朴实真挚。
建业企业创始人胡葆森,他不只是创始人和出品人,也是立功立言的企业家。内部人,亲切地称之为老胡。老胡是一面旗帜,在企业内刊,在行业论坛,在大众媒体,都有其参与行业发展、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的高论。
建业走过将近三十年,建业期刊也已经二十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移动互联新时代,地产大变局新周期,这家纸刊依然在散射理想光芒。
忽然想起苏东坡《赤壁赋》中一段经典,值得再分享——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年,也不过是历史一瞬。打败时间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给人的熨帖,是如期抵达的寄望,是握在手中的温度。二十年,是一个人的韶华时光,是建业期刊走过的年轮。这二十年的坚持,让地产行业增添了温度,让历史一瞬有了闪亮。
(路应刚,地产操盘手公众号创办人、地产自媒体联盟发起人)
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扎根中原近30年,无论产品还是服务都在中原大地上收获了一票忠实的粉丝,品牌力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被许多同行悄悄当作对标榜样。而作为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的品牌“圣经”——《建业》也走过了20载岁月。
社群里的君子之道,品牌中的“中”国气质
地产品牌起步较晚,几乎还在探索阶段,但如果说哪一个品牌最能代表“中国”气质,我应该会第一个想到建业。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甚至可以说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而脱胎于中原大地的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受恩于土地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传承这源远流长的文明。
有人说,对于这片土地的了解是建业无法被超越的优势。中国人对“家”有着最独特的重视与眷恋,家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许说好户型、好园林、好建筑极易被“复制”,但对于地产而言,最难复制的则是隐藏在水泥丛林中的客户体验。对比起服务城市、赋能经济,对于倡导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当下,运营人居本身其实更考手艺。
是的,我想在建业前,没人深入地想过如何复兴“中国式的邻里文化”,也没人思考过如何将黄河文明融入56个不重样的戏剧情景空间、几十幕微戏剧、700分钟不重复的沉浸式演出中。建业在自己的“大社群”“大品牌”建设中一直拥有着自己不变的雄心壮志。
幸福感,源于物质的满足,源于环境的提升,更源于文化的回归和精神的归一,建业在做的不仅是复兴中原文化,更是在努力探索,为中国人创造出知行合一的精神家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满足有一种长久的信仰。在18岁的生日时,《建业》公布了自己的9种信仰,透过“理想主义、偏执、读者、老友、文艺信仰、创作者、文学青年、纸的精神、杂志人”这组词汇,搭建出《建业》最完美的横纵轴。自创刊以来,《建业》就一直坚持人文视角的办刊理念,关注建业发展的同时,也站在时代视野观照社会的变化,触摸生活的温度。
《建业》的坚持,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同行。“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我想是《建业》最好的诠释。诞生于情怀滥觞的年代,而当各种百花齐放的业内期刊都逐渐因为各种原因凋敝时,仿佛飞跃在时间之上的《建业》像一盏路灯,还在告诉地产人,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该为这个行业做什么。如今“情怀”两个字似乎已经像咀嚼太多遍的口香糖,但嘴上说说容易,难能可贵的还是坚持。
而现在,“坚持”,已然成为了真正的情怀。这么多年,在这个信息嘈杂、普遍焦虑的时代,《建业》不光给予建业的员工和业主一束温暖的光,也让同行或其他有情怀的人士,找到一片精神自留地。也正是这片自留地,让建业的社群不再一样,在深度思考与人文关怀间,酝酿出一次次对生活的探索,创造出一次次生命的碰撞。有人说,这世上最难的抵达,不是翻越千山万水,而是心灵与心灵在那些小片刻的相知。在《建业》,人们于此刻相知。
灵魂传承,历久弥新
如今《建业》20岁了,却很难在它身上找到岁月的痕迹。这本曾与国内知名的《万科周刊》《SOHO小报》呈三足鼎立之势的期刊,被誉为中国房地产内刊界的“新周刊”。每次翻看《建业》时,都有一种感触,实在是太“新”了,现行的刊物中都很难找到这样“先锋”的作品,更不用说企业自办的内部刊物。
《建业》创刊之时就与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一脉相承,是建业精神的文化载体和形象符号。建业一直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追求卓越,坚忍图成”的企业精神、“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原大家,可谓格局尽显。建业提出过的“慎始善终”“只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等一系列企业哲学,也同样引领行业。而作为这一切的书写者与记载者,《建业》在岁月的历练中,用自己返璞归真的态度和静好如初的情怀,娓娓前行,承载出不变的乡情和感动,也让建业精神历久弥新。现在看《建业》月刊的打造和传播,又反向推动了建业品牌在转型新时期的美誉度,可以说是“种如是因,收如是果”。
“古时有瓦,结瓦成屋,屋作百间,街则呵成。这一漫长的岁月后,青瓦如鳞的老街也许终将逝去,但重生与共融,终将带来更惊艳的色彩。”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地产行业的文化沉淀会更为厚重,在不断重生共融的过程中,地产品牌能开出更为绚烂的小花。
祝福《建业》20载弱冠年华,历添新岁,静好长行。
(姚科,地产品牌人,房地产品牌专委会副主席、中国美好生活读本《美邻》创刊主编)
每期《建业》发行过程中,都会收到五湖四海的读者朋友发来的反馈。一通电话,一篇长文,一条短信,或者几句语音。遥远的陌生城市的问候,总让人感觉温暖。这世上最难的抵达,
不是翻越千山万水,而是心灵与心灵在那些小片刻的相知。
———《《建业》评论
“无根而漂泊,是需要勇气的。”雷马克所言极是。
其实不只是勇气,人生还需取舍的智慧。身为“郑一代”,我已扎根郑州,却仍延续着许多涉世之初的习惯。比如剪报,当然是为便于集中查看心爱的文字,同时也是彼时不停搬家状态下的减负之举。
每年自制《建业》精华本,也有此意。多年以来,阅读《建业》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到年终岁尾,剪裁装订其中的精品,也成为自己一年一度的必修功课,至今已累积十三册。翻阅那一篇篇文章,宛若启封一段难忘的时光,让人百味杂陈。
起初,我在某些咖啡馆之类的场所见过《建业》,随手翻翻,感觉与受赠的《万科》类似,但牛皮纸的封面、轻型纸的内文,更显素朴别致。后来才知道,这种格调是作家张宇在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主管文化建设时确立的。
2007年的一天,我抄下《建业》版权页里编辑部的电话,打过去求赠,最终遂愿。记得当时联系的是钟慧。次年,在《建业》总第69期“卷首语”里,时任主编宋晓鸣透露:“这一期杂志出版前,同事钟慧已经离开了编辑部,到四川凉山木里乔瓦镇药铺村小学支教去了。”我心生敬意,寄去一些书刊,以支持她的事业。
业主通过房子与服务感受建业,员工经由岗位体验建业,而读者,是凭借《建业》来触摸建业的脉搏的。从2008年建业在香港上市,到2021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郑州开城,我都在这本刊物上得以深入了解。还有建业足球。《建业》总第123期为“梦想照耀中原:2013赛季河南建业足球冲超夺冠纪念”专刊,记录了建业足球的坚持与隐忍、光荣与梦想。2013年10月26日下午,河南建业凭借着拉斐尔与张璐的进球,2比1击败来访的天津松江,在降级仅一年之后重返中超赛场。那天我与儿子马骁在郑州航海体育场,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文章可以显示作者的艺术高度、主编的办刊理念,也能直接支撑刊物的标高。一篇文章,对作者来说是成品,对刊物编者来说只是一种原材料。一份刊物的编辑、调配、插图、装帧、印刷、发行,乃至策划、管理、经营等诸多环节,创意性与复合性兼具,无不深深烙上主编的印记,而将不同作品组合成有机整体的刊物,便是新的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是作者的作品,刊物是主编的作品,作者与编者是一种互为红花绿叶的关系,关键在于各自从事的工作能否做到极致。
宋晓鸣、白许晨、宋幸然、耿静,《建业》历任主编,各有特色,又保持一贯的气质,为大家观察建业以及中国社会与经济打开一扇窗口。我与他们皆有交集,其间自然有故事。
2010年8月,纪录片《我的抗战》在搜狐视频独家首播后,引发全国网民对抗战历史的热烈讨论。在北京看片会之后,《读库》主编张立宪得知此片在电视台播出暂时受阻,便与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联合策划主办在全国十三个城市巡回点映交流的地面活动。
此活动由《读库》读友承办,从9月4日开始,持续两个多月,除了在各地播映相关剧集,其主创人员全程参与,与观众沟通。郑州站由我牵头组织。在招募各地组织者时,张立宪与大家约法六章,首要一点是:“参与各方,都不许提钱。场地方不要收钱,主创人员自费前来,工作人员义务劳动,看片同学自由参加。”
经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关键牵线,宋晓鸣率《建业》团队积极支持,11月6日下午,《我的抗战》全国巡映郑州站在建业城市花园建业会所多功能厅顺利举行。郑州站播映了《八百孤军》《永远的微笑》《松山之战》三集,总导演曾海若、制片人胡小鹿随后介绍创作初衷与片子特点,并与现场两百余名观众互动。
说到《建业》的文章,耿静的《移动互联网下的社交狂想曲》值得一提。此文刊于总第156期。那时,我正在整理与父亲的十年家书。摊信在案,在透过纱窗的阳光映照下,泛黄的信封与信纸,反射着时间的味道。我对家人说,这是一笔精神财富,当年零存,今日整取。在录入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男生蜕变成男人的迷惘与喜悦,一个父亲化身为朋友的关爱与指导,一个家庭传承并发展的家教与家风。正缘于此,当读到此文如下几段,不禁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摞摞书信所承载的分量抚慰心灵,像是被封存起来的温暖,照亮人生半载时光,使人与人的情感维系变得丰盛而弥足珍贵。”
毛姆说,“最有意思的文章实际上是书信,没有伪装,不多修饰地散发着生活的味道”。我们缅怀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处处斟酌,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揣摩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境况与情深。我们习惯于以信中字体识人,捕捉字句中透露出的淡然温暖与探询。更加钟情于掌心里信笺的温度,一扎一扎地用绸带捆住,或小心压在枕下,或整齐地码在箱子底部,像一片赋有某种神圣意义的隐秘丛林等待着被再次开启。
提笔交心,书信所传达出的深沉而内敛的感情,唯有在特定的年代背景下才值得一再咀嚼与回味,而继承、弘扬传统书信文化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懈怠的担当与责任。
写信即写心。虽然纸质书信时代已渐行渐远,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更新,但当下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并无太大改变,仍需用心面对。由于父亲病逝,我决定,发表之外,将这些家书编辑出版,与更多的人分享。经过几年打磨,《我在郑州挺好的:父子家书(1992—2001)》已交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2022年出版。
仿佛一转眼,《建业》已创刊二十年。如今,它已是建业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建业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的内涵如此丰富,并且与企业的实践及思考同步,时时注入新鲜的元素。
祝福《建业》。
(马国兴,《建业》忠实读者,曾在郑州三联书店工作五年,现任职于郑州小小说传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读库偷走的时光》等散文集。)
2001年对我,是个非常难忘的年份。那年我走出了大学校园。
一个刚领到员工卡、分到一个小卡座的职场新人,除了一张稚嫩惶恐的脸,别无长物。但我和别的新同事有个不一样是,定期有一本写着《建业》编辑部字样的信件由行政同事发给我。这件事非常值得我炫耀:我也有点来头。
早期的《建业》内刊,是牛皮纸封面,黑色宋体刊名,开本有点方正。每一期新杂志上,都能看到让我引以为傲的作家朋友们的大作刊登上面。尽管我人在广州,却也因为这本杂志,知道了河南郑州,这家叫建业地产的企业,每个月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
2001年,我在房地产广告公司工作,后来几乎没离开过这个行业。经常在工作中,翻阅经济数据报表、媒体广告、财经新闻及一份份地产界研究报告时,看到建业地产的名字,都倍觉亲切。
《建业》诞生在纸媒最盛的年代里。那时候,几乎每家房地产企业,都有一本自己的内刊,每年这些内刊编辑部,会轮流在各个城市组织房地产企业内刊交流会,我参加过几次,都见到了《建业》编辑部的钟慧和可爱的白许晨同学。后来几次,他们团队南下广州考察,我们在广州五羊新城的一个粤菜馆,无需任何要点提示和寒暄,《建业》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快乐的开场白。大概因为它,我们一次又一次见到了很多不可能相逢的朋友。
作为一本企业内刊,《建业》和建业地产一样,立足河南,放眼全国,用每月一刊记录着中原这块土地上的房屋建筑、人居生活、民俗风情、车水马龙、时代面孔。建业的思考,呈现在《建业》每期的封面和专栏文字里,期期鲜活,本本有趣。
2001—2021,这20年里的每个人,无一不跟着快速发展的时代,经历着巨大深刻的变化,无数回忆沉入大海,无数面孔日渐模糊。就连隔几年回去一次故乡,每年都历经一次大翻新、大变化。《建业》却一直站在我们相遇的起点那儿,依然用一本一本的杂志,为企业、为河南、为《建业》的读者,一如既往地做着策划、约稿、出刊的工作。这种看似缺少变化曲线的轨迹,却成了无数人左冲右突的生活里,一个物理意义的坐标,一段真实记忆的地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价值。2021年9月的一天,我在广州接到认识已经20年的编辑部钟慧老师电话时,我还是被一本企业内刊的20年震撼到了。
如果要谈你眼里的《建业》,我大概会立刻陷入到繁复杂乱的记忆中去。走到今天的《建业》,不但意味着时间的一个维度,还代表着生活方式的一个维度:纸本阅读。
我是一个从事撰写和出版地产工具书的人,时髦的称谓是做知识服务。这几年浸在自己的领域里,眼看着人们手里用来学习、交流、阅读、储存、写作的工具越来越迅捷,越来越视频化,也越来越聪明化。我甚至感到一丝怅然,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运行方式即将成为过去时。逛书店和买纸质书一直是我生活中一件很日常也顶重要的消费习惯。每次一走进书店,看到人丁寂寥,服务员比顾客多,书店里的书,已经多到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需要。但如果要问,纸本工具还要不要存在,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胸有成竹地认为,当然要。有人说,现在的人,负累过重,需要疗愈的地方特别多;又有人说,无论多难过的事,我看完一小时的书,就好了一大半。这个“看”,一定包括手指对纸张的翻阅。因为它带着人最需要的情感。
人类制造了热气球、飞机、火箭,人类那么想上天,自己却没有翅膀。我们就把飞的梦想寄托到一块儿一块儿的文字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和杂志,成了永远可以救我们的英雄。这也是我对《建业》这样一本企业内刊,一直坚持在办的所有敬意。
功劳应该归功于应得的人。20年沉淀,《建业》除了让人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商业精神、企业文化、社会担当之外,还看到一群纸媒时代出来的内刊人的思考和努力。他们用日复一日的确信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恬淡,消解着艰难时岁中的离乱。舞台的序幕,要由留在这个舞台的人去拉开。明天,只会被相信明天的人看到。《建业》是所有读过的人,手里的一份时间简报,如果我们把20年《建业》的目录链接起来,就是一部小型编年史。每个人在这20年里的欣喜、收获、痛苦、焦虑、震颤、纠结,《建业》都在场。这是我们和《建业》共情的地方。它的记录和观察,自然无可否认地成为大历史和小时代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我的眼里,《建业》是一本企业内刊,也是一本趋于市场化的外刊。它每期内容布局和约稿,都非常好看,水准很高,每期都有敏捷之作。看它阐述的见解和观念,像在听一场高质量的对话。让我慨叹的是,一本企业内刊,如此用心,从企业视角出发的媒体人,与文学领域优秀的作家、学者关系如此亲密。不但如此,《建业》也如当时主流媒体平台那样,悉心培养了很多自己的作者。这本最早的牛皮纸封面杂志,给热爱写作的人带来广阔的空间。像我这样一个业余写作者,企业内刊一直是我的绿地和森林,因为有幸为《建业》撰稿,让我荣幸地被列入《建业》20年时代史的里面。
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手,它就是时间,我们和它在生活现场抢夺记忆。大脑只会记一不识十,而文字记录下来一切。一本杂志的发展和一个人一样,无论经历多少困惑、纠缠或者替换,都要把每天的日子收拾好。时间最终留下的是耐心的、坚持的、确定的、真诚的、有力量的生命。相信《建业》,一定会成为媒体领域一个传奇式的未来。
没有情感的交流,任何愉悦都失去滋味。20年后,再从《建业》这本杂志谈起,我们仍有太多止不住的话题。郑州与广州,山高路远,唯有见字如面。
(圈圈,《建业》忠实读者,广州自由撰稿人)
陪业主过日子
入职建业21年,我看了20年的月刊。每年最期待的莫过于“老胡的新春寄语”,每到岁末,建业人都格外期盼着印有老胡寄语的月刊,在当时那个各行业喷涌发展、创新求变的时代,老胡的文字总能让我们思考——我们能做什么、在坚持着什么。
除了老胡的文字,我还记得很多业主和月刊的故事。2006年负责物业公司时我去安阳拜访业主,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收藏着每期月刊,可谓是忠实粉丝了。业主们常说:月刊每期很薄,但内容却很厚。月刊无疑也成为了陪业主过日子的读物。
————集团工会主席 马路春
在中原大地上播种希望
2020年因疫情被困在家。无意间看到了同学落下的一本《建业》,也因他推荐,收藏了《建业》月刊的网址。通过《建业》我看到建业人在困难面前的整体协作能力,摆脱危机平衡发展的能力,更被奉献精神所感动。因疫情影响,我所在的公司受到重创,老板挥泪宣布公司业务暂停。家人的呼唤,同学的鼓动,几经周折,我终于入职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在家乡的分企。自此,和《建业》更成了不可或缺的伙伴。在每一个有《建业》陪伴的日子里,迎着朝阳《为初心,惟初心》;和胡董一起《用坚守,证明时间的力量》,跋涉《建业人的新长征》;跟刘董一起《智造中国范》,不负闵闵总《看不见的光阴》《看得见的光阴》,不断《扩大根据地,服务大中原》,跟随中原文化来一场《文化觉醒》。在中原大地上,播种希望,收获辉煌。
——筑友集团东部大区木业工厂 于风琴
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建业》我基本每期必看,印象最深的是175期“二零二零这一年”。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新冠疫情、迎战与突围、个人工作调整……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月刊中记录着普普通通的同事与战友,原来大家和我一样,也是在忐忑中坚定前行,因为相信,所以坚持!
————地产集团南部大区不动产管理部 牛庆伟
一本有灵魂的书
2019年前,建业足球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我从没想过能给我带来什么。直到2019年8月,我拿到一本沉甸甸的《建业足球25周年专刊》,这一切仿佛置身于一部电影,把我拽回1994冲向2019。自此,我认定自己白看球了,看了一时热闹,却没看懂坚毅、厚重、大气与执着,更没看懂中原汉子血脉里的勤奋、不屈、顽强和尊严。我通过《建业》汲取奋进的力量,灵感枯竭时翻翻总能找到初心和方向,多少河南球迷因拜读后对建业爱得更加深沉。《建业》月刊,很有灵魂。
————河南嵩山龙门足球俱乐部 王宇珂
二十年,就是答案
二十年,一本本《建业》,以一种极为质朴的姿态,安静、笃定地站立在时间的书架上,记录着时代的风向、企业的纹路、生活的线索。每个读者,也正是在与《建业》的时光厮守中,或有所思、所悟、所行。
《建业》二十年,是建业老胡坚守文化之道的二十年,是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坚守人文精神的二十年,是创作者苦守文字力量的二十年,是每一位读者坚守纸的阅读的二十年。愿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与《建业》,坚守时间的真意,用时间抵抗时间、用时间打败时间。
————麒麟社 吕日升
20年记录、见证、思考、启迪
作为一名媒体记者,从2001年6月首次到建业采访,并发表《把企业办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组织》一文,时间已经过去20年。作为全面记录、反映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发展成就的《建业》,也陪伴着我度过了20年的美好时光。通过《建业》,我们了解、见证了建业地产、筑友智造、建业新生活、中原建业四家公司实现香港主板上市的奇迹;更是通过胡葆森先生亲自写下的一篇篇文章,学习到了一位中国优秀企业家的思想、思考。《建业》20年风华正茂,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企业家日报社》 李代广
形影不离的小册子
2013年9月加入建业,从那一刻起,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册子”。后来,我到了滑县壹号城邦工作,售楼部的书架上总是摆放着一期期的“小册子”。因为管理案场的原因,但凡书架上有缺失,我一定会从仓库里拿出最新的摆放整齐。现在,自己也带项目了,书架上的“小册子”又装进了我的文件筐。工作忙,特别无助和困惑时,拿出“小册子”随手翻一翻,总能找到一种久违的温暖。它像一个老友,总能听你倾诉;它像一个亲人,总能默默陪伴。
————建业地产海南公司 冯磊
隐隐的感动
初识《建业》,便已莫名对这本装帧低调、选题涉猎范围极广、内容丰富的企业纸刊有了许多敬意。近年来,当许多企业内刊陆续停刊,《建业》几乎成为业内硕果仅存的一本纸刊。当我成为一名建业人后,每次收到《建业》,那一页页纸张被手摩挲着翻过,总会带来一种不可名状的真实感,心里涌上一股隐隐的感动。她对建业人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指引;而对外界而言,她又是了解企业的重要窗口。每一次企业重大事件、重要战略转型,老胡总会亲自撰写文章,通过这本刊物让更多员工、同行、媒体了解建业的现在、关注建业的未来。
————建业物业 束杰
从未熄灭心中理想
十几年前刚毕业在辅仁集团接触到《建业》,牛皮纸、单色印刷,无不彰显着对厚重文化的执守。秋去冬来,不知不觉我已加入建业10年,月刊竟已20岁了。于我,它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讲好建业故事,绘就时代蓝图,逐渐成熟,却从未熄灭心中理想。
————建业君邻会中部大区 梁栋莹
刘志远 伊川建业绿色基地
Q1:印象最深刻的一期杂志是?
《在河南,过日子》这一期,“建业人不但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还要用自己的诚意、善心、智慧、奋斗、信用、产品、服务等,让河南人民都过上好生活”,这段话一直影响着我,让我时刻铭记绿色基地为广大市民和业主提供“花篮子”“菜篮子”“果篮子”的初心,以及构建新型服务体系生态圈、“幸福生活缔造者”的责任与担当。
Q2:《建业》于建业、于建业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月刊就像是建业人的精神食粮,或是一种信仰、一盏灯,任何时候,它能让我充满信心,感受到建业的底气和力量,让我“知来处、明去处”。
Q3:这本杂志对于你的工作有何益处?
2017年,我刚刚接到伊川建业绿色基地的开荒任务,那时候是真的苦,除了没有路、没有水等各种环境限制,面临一切未知,你不知道怎么干,也不知道能干出什么结果。当时开动员会,看到桌上《田野的春天》,我就问大家:“你们心中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有人说要生活节奏慢,有人说要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也有人说要回归乡土。我说“记住你们今天说的话,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们所从事的,是新型的、时尚的、有创意的、有价值观的‘新田园、新农业’”。
如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我们梦想中的田园也逐渐浮现。今年在建设观山叙餐厅的时候,我建议要做一整墙的木质书架,放《建业》,因为这是我们的成长足迹,我相信客人来到这里,也能从中感受到我们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希望“诗人与农夫”的艺术感能一直保持住。
万晓静 建业地产南部大区开发管理部
Q1:印象最深刻的一期杂志是?
印象最深的是老胡《信用的价值》一文,其中最核心的是一个“信”字。从李白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到稻盛和夫讲诚实催生信赖,信赖引发尊敬,从古至今,信赖是做生意的先决条件,而尊敬却是更高、也更难达到的境界,建业在企业文化中着重强调了“守信用、负责任、走正道、务正业、肯吃亏”的企业文化特征,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建业人,走在“信”字的康庄大道上。
Q2:《建业》于建业、于建业人是什么样的存在?
《建业》是极具建业特色的语言符号系统之一,朴素的理想主义情怀,热爱厚重中原文化,坚守长期价值主义。一套一套交付给业主的房产如同企业的形象语言、行为语言,《建业》就是企业的文化语言、精神语言。一个没有商道精神的企业难以赢得民心,一个没有文化信仰的企业难以基业长青。
Q3:这本杂志对于你的工作有何益处?
很多时候,在拜访政府、媒体、同行等重要会晤场合,我的伴手礼总是这本牛皮纸杂志,这个时候,我是自信的建业人,在喧嚣的时代,用飘着墨香的方块字,讲述厚重河南。
有一次初次拜访君邻会客户,看到他的书柜里赫然摆放着一摞摞牛皮纸读本,几乎瞬间泪目,在纸媒衰减年代,还有和我一样收藏着《建业》的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20年的《建业》只是企业文化“信”的冰山一角,愿《建业》“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无饰颜色,风骨为信,幽香传颂!愿《建业》与喜欢建业、选择建业的中原人民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回顾光荣历史,仰望英雄伟绩,坚定必胜信念,激发战斗激情,提升战斗能力,夺取战役胜利。电视剧《功勋》讲述了8位获得“共和国勋章”功勋人物的故事,集团各级指挥员、战斗员观看后备受鼓舞,各业务集团、各大区“真心英雄”涌现。建业人用平实砌就了伟大,用执着换取了认同,用坚守赢得了尊重。他们站在城市的高度,站在战略的高度,纵横捭阖,播撒文明,书写了一篇篇艰苦奋斗的永恒乐章。
信仰篇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可能到了和平来临的时刻,我们有许多人已经看不到那个幸福的场景了,不能和亲人们团聚了,但是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祖国无比强大,不容欺辱!
——《功勋》李延年
作为一家典型的价值观驱动、战略导向型的企业,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始终坚持“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长期价值主义,坚持伟大企业标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建业人追求卓越,坚忍图成,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创造商业奇迹。
——王俊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黑夜中的光,是组织敢于迎战的坚定信念。共同的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所建立起来的共同信仰,能带来强大的战斗力,这也是“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士能够在冰冷残酷的战场上战胜“钢多气少” 的联合国军的关键原因。
——郭卫强
建业的价值观是激发每位建业人打硬仗、克难关的精神源泉。建业人心中有着坚定的信仰,所以才能在遇到危机挑战时迎难而上,始终和企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在困难面前,站得出来、豁得出去、顶得上去。
——杨明耀
信仰,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要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至于在多元的价值观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建业一直在传承、传播、光大河南文化和历史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一直在肩负着“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理想与使命筑梦前行。服务大中原,就是建业人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史书山
“最难的是在人的脑袋里搞建设”,今天的建业人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经历,带着不同的初衷。面对越来越艰苦的战斗,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小到一个项目,大到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是基础。在传递价值观的时候,要用最生动、最质朴的话语,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儿来教育、影响、凝聚团队,让所有人明白“建业是什么样的企业”。
——代纪玲
战地故事
“行业遭遇寒冬,项目热火朝天”
洛阳定鼎府项目,自2018年5月开盘以来,累计销售额56亿元,2019、2020年连续两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截至10月底,建业定鼎府2021销售额10亿元。工程部力保一年三次开盘,首次实现交房即领证。
工程人张振元说:“2021年是我从业压力最大的一年,我们面临“原材料上涨、用工荒、账期”三座大山,由于国庆假期,大车司机怕堵在路上,就不再拉货了,这样会导致岩棉到货延迟,我一天打七八十个电话找司机、催促到货,现在两只耳朵还嗡嗡叫。面对业主们的期待,我们的状态就是拼了!
英雄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功勋》剧首语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英雄不是独行侠,英雄会不断感召周边的人,成为英雄的团队。
——康晓敏
“尊重与信任也是战斗力”。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是被尊重、被触动、被培养、被激发之后在残酷的战斗中迸发出来的,是在市场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陈瑛
李延年是数十万浴血奋战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员,七连还有李源、陈衍宗、罗厚财、王毓文、张安东等众多英雄。他们有的脚踩地雷护战友,有的冒死突围送情报,有的英勇舍身炸地堡,有的奋勇杀敌葬火海,无数英雄血洒战场,魂归他乡。英雄们用流血牺牲,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幸福。
——王乾
6名志愿军战士用锄奸行动证明自己对祖国的忠诚,李源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承诺,书生王毓文用鲜血展示自己的战斗激情。我们在不同岗位上的建业人,同样也可以立足岗位,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每一个项目、每一次销售、每一次服务,争做建业英雄。
——吴三民
战地故事
物业“红”起来,民心“暖”起来
交付22年的老小区城市花园被《河南日报》发文点赞,成为全省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的样本。物业人秦晓兰说,“红色物业”架起了居民、社区、物业之间的“连心桥”,解决了停车位改造、电梯加装、楼院环境整治等居民最关心的难事,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年久失修的停车位重新改造,增加了200个车位,业主们都乐开了花。张大爷拉着管家的手说:“有了红色物业,就是不一样!”
组织建设篇
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都有自尊心,要想发挥好每一个战士的优势,你要尊重他们,光靠命令不行,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
——李延年
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发现干部、历练干部。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直接下属的个人情况,文化建设做透,思想工作做细,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
——王瑛
七连在攻守346.6高地的战斗过程中,为我们如何做好组织工作上了很好的一课。作为连指导员,李延年熟悉连里每位干部和战士的情况,他能讲出张安东和二妞的故事,知道技术标兵陈衍宗的战场缺点,了解文书王毓文作战素养的短板,能激发罗厚财的战士尊严,在战场上做到知人善任。政治工作、军事素养、责任意识、组织能力,李延年为各级指挥员如何开展组织建设树立了榜样。
——吴三民
“十月决战”是一场每个人都“被需要”的战斗。目前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运筹帷幄,还要深入一线,了解团队、了解前线战况,根据每个团队成员的特点给予指导,善于发挥每个人的特点,保持团队士气和信心,才能带出一支有信念、有斗志、有能力的铁军。
——王乾
文书小王手中的《战斗日志》,是李延年团队领导艺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重要载体,详细记录着每位英雄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它既是激励战士的“英雄谱”,又是阵地英雄的“催化剂”,是点燃战士们建功立业激情的火把,更是抗美援朝历史的一座“丰碑”。
——闵闵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筑友集团要以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公司定位为导向,尽快建立全产业链业务能力提升体系,建设“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职能部门,着重培养一支能力匹配的“交钥匙工程”的管理人才队伍。
——郭卫强
在任务达成过程中,管理者要重视每一位人员,要能容善用,发挥各类人才的所长,激发各自潜力,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体制,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力量在建业汇集,为建业迸发,形成力出一孔、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康凯
战地故事
“突出重围,舍我其谁”
筑友集团长沙工厂车间,今年以来,实现了PC构件的100%按期交付,且产能利用率、存货周转率、客户满意度、组织标准化等指标均排名第一,被评为“标杆工厂”。
长沙工厂助理总经理、党员王亮提出“产品内包制”创新思路,实行班组竞赛活动、班组长轮岗制等方法,某条产线原有27个员工,改革后将工人缩减至23人,结果产能提升35.7%。“我们实现了两个突破,不仅产效提升了20%,人均工资还增长了15%,切实把降本增效落到实处!”王亮斩钉截铁地说。
工作方法篇
全集团必须坚决贯彻胡董“充分地估计、动态地计划、创新地工作、灵活地应对”的指导思想,主观上将困难估计得更严峻一些,抛弃幻想,直面压力,根据环境变化,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善于决策,以千方百计应对千头万绪,以千辛万苦应对千难万险,以最大努力和最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当前的困难,争取“十月决战”的胜利。
——王俊
在346.6高地的战斗中,李延年所在的七连按照上级部署,灵活机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战斗意图。七连战前主动思考,“有本事就把助攻打成主攻”,实地侦察,摸清敌人火力配置;战斗中,围绕阵地布置、防空防炮、狙击压制、火力安排、进攻层次,灵活多变,快速调整,避免无谓牺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
——郭卫强
集团的“十月决战”也是一场攻守高地的硬仗。这一战决定了集团未来的融资环境和社会各界对建业的信心。不管是销售、回款、资金,还是工程、服务、舆情,每场仗都是“硬骨头”,都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安危。
——代纪玲
牢记“无非一念救苍生”的情怀,一生一世“守初心”;秉承“埋骨何须桑梓地”的骨气,尽职尽责“担使命”;发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善作善成“抓落实”。
——马晓腾
越是困难时,越是经营提升时;越是困难时,越是管理提升时;越是困难时,越是创新突破时;越是困难时,越是弯道超车时。
——郭卫强
战地故事
“始终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
10月23日,邓州建业青云里迎来首开,劲销2亿,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销红盘。热销是品牌力与产品力的双重彰显。销冠韩月说:很多地产销售人,熬不住市场的低迷期,但最终取得成功的往往是适应环境、快速调整战术、坚持下来的人。
协同篇
本剧首集,七连、八连、九连在主攻和助攻上争论不下,都想打主攻、立战功,李延年深刻领会团里作战意图,既有“把助攻打成主攻”的英勇,又给出思路缜密的协同作战建议。战斗中,爆破组、火力组、狙击组、攻击组依次递进,相互配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战役的最终胜利依靠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里的每个成员、每个作战小组都要齐心协力、相互协同,才能实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
——刘大勇
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整个集团是一盘棋,每个板块、每个城市、每个条线、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经营发展的“小道理”。但结合集团现状,需要突出地产销售这个阶段性中心,确保集团经营安全,所有的“小道理”,都必须服从集团的“大道理”。
——康晓敏
要取得“十月决战”的胜利,需要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多业态协同合作的优势。各机构要提高站位,从全局谋划,找准自身定位,主动调整角色,跟集团的步调一致,抓住主要矛盾,做到向上接纳集团的战略,向下兼容种种的复杂性。只有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才能渡过难关、转危为机、顺利破局。
——杨明耀
战地故事
“拧成一股绳,卯足一股劲”
9月25日,濮阳天筑首次开盘,2000名购房者,三小时去化率90%。面对雨天开盘,建业多兵种协同作战,周边物业引导车辆、现场服务;营销梳理客户信息、完善开盘;客服现场办公、确保客户权益;工程做好雨天应急措施……大家发挥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及“坚忍图成”的建业人精神,实现了这场全员协同下的颠覆式营销。
必胜信念篇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杨根思
狭路相逢勇者胜,要确保集团“十月决战”战斗部署的胜利,需要上下同欲,共克时艰。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抛弃、不放弃,要以每一套房子销售、每一笔回款达成、每一次成功交付来保障最终的胜利。
——王俊
美好的生活,不可能唾手可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筚路蓝缕、手胼足胝地艰苦奋斗和无畏牺牲来换取。
——王乾
越是充满挑战,越需知重负重;越是面临困难,越要善作善成。
——杨明耀
志愿军英勇地守住了阵地,军事谈判才有了底气。要坚持结果导向,所有的管理动作和作战部署都是为了实现集团的经营目标,业绩是团队的尊严所在。
——陈瑛
打仗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胜仗。唯有胜利,才能生存;唯有胜利,才有话语权;唯有胜利,才有建业更加璀璨的未来!
——代纪玲
编者说: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深耕中原29年,已经成长为一家厚植中原沃土、融入万千家庭的社会型企业。作为河南省民营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建业的发展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关乎河南企业的声誉和河南经济的健康发展。冲锋号已经吹响,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各指战员必将传承和发扬英雄的精神和意志,不负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期待,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顺利穿越行业的至暗时刻,实现一个伟大企业的长青伟业。
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连续三年荣膺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9月25日,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和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相继发布,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荣膺中国企业500强第353位;位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133位;荣膺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65位;位列2021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第58位。在河南省范围内,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同时位居服务业企业和服务业民营企业榜单首位。
南阳田园综合体项目奠基仪式圆满举行
9月29日上午,建业南阳独山田园综合体开工奠基仪式在卧龙区项目基地成功举行。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约4800亩,建成后将以月季、艾草、独山玉产业为支撑,形成“农——旅——产”闭环发展新模式,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成为豫西南特色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区、独山玉文化研学体验基地。
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荣膺“河南慈善之星”
10月18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慈善总会等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河南省慈善总会建会20周年”活动举行。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荣膺“最具爱心企业捐赠之星”“最具爱心项目之星”两项大奖。今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建业第一时间捐赠现金500万元,设立“建业防汛抗灾专项基金”,全力支持一线抗灾抢险工作。
3000床棉被,建业人的爱心已送达浚县
10月29日,由建业员工捐资,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统一采买的3000床过冬棉被,发放到了浚县103个受灾严重村庄的2625户低保户、五保户和建档立卡监测户手中。
今年7月,在集团党委的号召下,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在内部开通“建业人防汛抗洪捐款专用账户”,48小时内,建业员工累计捐款总额162.5万元。首发浚县的棉被,正是来自这笔爱心善款。
建业地产如期偿还到期美元债
11月8日晚,建业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到期日支付375,478,675美元,偿还2021年11月到期的票据本金363,220,000美元、利息12,258,675美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建业地产到期美元债顺利偿还,无论对建业地产商誉还是房企美元债市场,都注入了更多信心。
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与中原银行签署100亿战略合作协议
11月19日,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与中原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民生住宅、物业服务、建筑工程、文化旅游、资本市场、现金管理和个人金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中原银行意向为8868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提供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的综合融资服务。